人民网
人民网>>文旅·体育

《绿皮书》可能是最接地气的一部奥斯卡最佳影片

2019年03月13日08:06 | 来源:北京晚报
小字号

顶着第9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光环,《绿皮书》在国内抢鲜上映,纵观奥斯卡近十年来的最佳影片,《绿皮书》都称得上是最接地气的一部,它没有太高的观影门槛,也无需太多严肃的解读,对普通观众来说可算是非常友好了。

很少有一部喜剧电影能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因此当轻松幽默的《绿皮书》战胜了充满史诗质感的《罗马》,影评人们多少还是有些意外。而《绿皮书》的轻松,恰恰是其获奖的最大优势。众所周知,种族平权的主题,是近几年奥斯卡青睐的对象。仅今年的八部提名作品中,就有三部直指这一主题。《黑豹》是首部黑人超级英雄电影,也因此在北美地区刮起一阵观影和口碑狂潮,但它终归是一部带着幻想的娱乐片;《黑色党徒》也是通过喜剧手法探讨种族议题,但导演斯派克·李在结尾突然把镜头对准了现实,让观众直面种族主义的抬头,发出一声沉重的呐喊;而《绿皮书》中,既没有对未来非洲的高科技幻想,也没有触目惊心的社会现实,它回归到了质朴、简单的故事中去,通过一黑一白两个主人公的南部巡演之旅,讲述了一段放下偏见的故事。它不尖锐也不说教,而是让观众自己去体悟,哪怕只是在笑声中收获了一些温暖,就已足够。所谓“四两拨千斤”,大概就是《绿皮书》的价值。

《绿皮书》的故事虽然简单,但剧本扎实工整、演员表演出色,为我们完美示范了好莱坞的成熟功力。它首先推翻了以往种族题材中惯常的人物设置,黑人音乐家高雅文明,白人司机粗鲁没文化,而这种颠倒又酝酿出不少新的笑果。另一方面,公路片一定要是在旅程中完成人物的成长和升华的,《绿皮书》为此一路铺陈了很多细节,让主人公的转变自然可信。比如,白人司机从一开始会偷偷扔掉黑人修理工用掉的杯子,到为深陷困境的钢琴家大打出手,再到不计报酬地支持钢琴家罢演,你可以说这是一个白人放下种族歧视的过程,也可以说,他是为了朋友在改变。而这样的友谊,也慢慢让黑人钢琴家敞开心扉,走出孤独,甚至开始试着吃炸鸡、弹爵士,逐渐找回真实的自我,不再为外界的目光而活。

虽然维果·莫腾森在《绿皮书》中爆肥40斤,出彩地演绎了一位油嘴滑舌、夸夸其谈的意大利裔司机,但阿里·马赫沙拉的角色更有难度。他表面优雅傲娇,内心却极度自卑,尽管在舞台上收获无数掌声,却无法得到社会真正的尊重与认可。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两人在雨夜中吵架的戏,那是钢琴家唯一一次的情绪爆发:“如果我既不够白,也不够黑,甚至不够男人,那告诉我,我是谁?”隔着黑暗的雨幕,我甚至看不清阿里脸上的是泪水还是雨水,却为他的表演深深震撼。也正是这样的克制,让阿里再度捧起奥斯卡最佳男配角。

让观众们念念不忘的,还有电影里的不少金句。“世界上那么多孤独的人,因为他们都没有勇气迈出第一步”;“光有天分是不够的,改变人们的观念需要很大的勇气”;“我父亲曾经说过,无论做什么,都要百分之百地做,工作就工作,笑就笑,吃饭的时候要像最后一顿”;“暴力永远不会取胜,保持尊严才会取得真正的胜利”……即便抛开种族歧视的主题,这些台词也能触动大洋彼岸的我们,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普世价值,也是好莱坞电影能够持续输出的文化内涵。

事实上,《绿皮书》在美国上映后也受到了不少质疑,主要是针对故事的真实性。该片根据真实人物改编而成,编剧之一就是白人司机的儿子,但影片却遭到了黑人钢琴家家人的指责,认为电影对唐·谢利的塑造是以白人角度的臆想,并不真实,两人甚至只是雇佣关系没有所谓的友谊。如今两位原型人物都已经去世,真相很难探究,但或许正是这种“不真实”,才使得电影拥有了一个所有人都乐于见到的圆满结局。说到底,《绿皮书》只是一部电影,只是编剧借真实人物讲述的一个故事,相比《黑色党徒》的鲜血淋漓,大概观众们更希望在影院里感受片刻的包容与温情。(李俐)

(责编:李慧博、蒋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悬崖之上》为隐蔽战线群英立传
  • 张桐与你一起重温《青春》
  • 白敬亭与你重温《史砚芬诀别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