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张静初:我一直有点阿Q 人生低谷也充满力量

第一次见张静初是在2016年,恰逢她参演自己老同学的新片《快手枪手快枪手》,这一次,两年后的再碰面,多了几分熟络,少了几分陌生,多了几分温婉美丽,少了几分犹豫与迟疑。一身黑色晚礼服示人,妩媚动人,岁月似乎并没有在她的脸上留下什么痕迹,很眷顾这个在演艺圈摸爬滚打 18年的演员。在电影《无双》的访谈间,当天的通告被排得满满当当,电视、杂志,还有一些自媒体,接踵而至的访问,让张静初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但她总是笑嘻嘻的,听了几圈采访下来,尽管一直会出现许多重复问题,她仍然会不厌其烦地尽量给出着自己不同角度理解。
和记者打了个招呼,跟静初沟通说,这次的采访会以图文形式刊发,她就像个在上课的孩子,突然听到了放学的铃声,顽皮地眨着眼睛,夸张地大吐了一口气,披上一件相对厚实的外套,两腿一盘深陷入柔软的沙发中,“专访”就这样开始了。
从十三四岁“改变最初梦想”考入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到早些年曾面临的一些争议与质疑;从2005年后,小有名气,片约、大奖提名不断,到毅然决然放下一切,只身赴纽约游学……成龙、陈道明、黎明、刘德华……与她搭档的超一线男艺人阵容简直会羡煞旁人,但她却仍然执拗地会选择“断崖式”的离开,也许人们会觉得她有点“傻”,难以理解,但这就是张静初,一如她的名字,静等花开,初心不改。
“我一直都有点阿Q精神,就是执拗吧。上天一直如此眷顾我,给了我那么多机会,我感激一切。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其实你都可以从中汲取所需要的营养,人生低谷也可以充满正能量啊。”
从《孔雀》到《无双》 选角色就该慎之又慎
许多人记住张静初,是从2005年她所主演顾长卫文艺片——《孔雀》开始的,在其中,她给人们塑造了一个外表安静、内心执拗的姐姐“高卫红”,并于当年,凭借该角色斩获了第6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的“最佳女主角”,自此《花腰新娘》《门徒》《窃听风云》中,她时而变身彝族女孩,时而挑战身染毒瘾的“妈妈”。片约不断,给张静初打开了更大影像世界的空间,有段时间,并不想“高产”的她,甚至一年会接拍4部戏,尽管非常辛苦,但她从未抱怨与停止,用她自己的话讲,她愿意演戏,各种各样的角色都想尝试,可以说“不是在寻求突破,就是在寻求突破的路上。”
清新可人的形象,加之用心的表演,张静初饰演了很多众人熟悉的大银幕形象,这为她积累了很多表演经验,同时也在考验她演绎功底。拿《无双》这部电影而言,虽不是第一次和庄文强合作,但张静初承认,光剧本她就看了两遍,“我要想清楚,我演得到底是谁……”与导演深聊角色个性,也是从中午一直探讨到晚上;一人分饰三个角色,四地马不停蹄转场拍片,“共情共鸣”,是她选择这部电影的初衷,而为了《无双》她也是蛮拼的。
一个讲述犯罪天才与造假天才双剑合璧,联手造出超级伪钞的故事。张静初笑言本来以为是个警匪片,结果拍完之后才发现是部爱情片。而对于片中女主角“宁肯玉石俱焚,也渴望得到真爱”的情感,张静初为之动容,甚至用“似曾相识”来解读,“片中的那种爱,只有女人才会理解,这是一个女人最痛的地方,女人对感情从不会凑合。”
裹挟在枪战、悬疑、烧脑的外衣下,《无双》有着更深邃的内涵,不仅仅是男人与女人对情感的不同理解,也是导演在细节中逐一渗透的人世间真与假、虚与实的哲学思辩。“所以,片中所有的角色都是丰富的、多层的、立体的。”张静初说。逻辑上的缜密,拍摄细节的真实,包括周润发、郭富城的专业与敬业的表演,让她也受益匪浅。
接片多了,偶尔也会遇到一些所谓的“烂片”,而面对“烂片”所给她造成的影响,张静初全盘接受。“戏归根到底是导演的艺术,演员是其中的传情者”让观众都切身感受,或者心里上有所波动,这都可以算是成功。“我的确也拍了一些品质不高的片,但请大家不要误会,其实在看电影剧本的阶段,和真正到片场拍摄是两个过程。”所以与演员而言,选择剧本、人物角色就是要慎之又慎。
从“画家”到演员 在影像世界找到最好的自己
2011年到底发生了什么,无人知晓,但在那年,张静初选择了短暂地离开,她给这种离开起了一个名字叫“断崖式离开”,“虽然不知道结果,但我知道,我必须停下来,寻找一种更好的表演方法。”张静初回忆,在那一年之前的很长时间里,她发现自己的状态有些累‘疲’。“从《孔雀》开始,到《唐山大地震》《门徒》我只觉得自己是一个及格的演员,但算不了优秀。”
张静初喜欢的表演方式,是如同周迅那般的“灵光四射”,你永远猜不透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她到底会怎么诠释和表达?人物走向是怎样的?“如何有勇气与未知共舞”张静粗思考了许久。“爆发戏完成得还算不错,但’日常戏’几乎没有惊喜”这让张静初有些懊恼甚至恐惧。“我不敢”张静初补充道,我在拍摄现场会感觉累,我会去拼命地感受这个人物,让自己沉浸在其中,直至这部戏拍完”,而当一部大戏一直没有杀青时,张静初时长会陷入焦虑、失眠的纷扰中。
“这样演不行。”张静初不止一次对自己说,“如何迅速地让自己真实地活在那一刻,我有没有这个胆量?”她想寻找答案,虽然不知道答案在哪,但那时的她,实实在在地选择停了下来,去了纽约。拉片子、阅读,开阔眼界与视野……然后让自己重新出发。
也许很多人不相信,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毕业的张静初,最初的梦想是想当个“流浪画家”,这也是她最初来北京读一年美院辅导班的原因,“我的确是放弃了我最初的那个梦想,但我却在影像的世界中,找到了一个另金矿。”
张静初开玩笑地说,当初之所以考中央戏剧学院,实际上是因为她当初答应了妈妈要进大学读书,而当时的中央戏剧学院的导演系考生,专业课的考试上,更多地考察学生的观察和逻辑能力,而并非是唱歌亦或跳舞。许是命运的安排,许是自己拼尽了全力,张静初进入了中央戏剧学院,而就在这个过程中,张静初被光影的世界感染,并深深地爱上了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
从现在到未来 “负泥前行” 人生低谷也充满正能量
从第一部影视剧算起来,2018,是张静初进入演艺圈的第18年,一个女人的18年都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是什么让她坚持下来的?从单纯地做一个女演员,到尝试做制片人……现在的她坦言,她希望在更多、更广延展的领域发展。“不排除用文字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经历。”
“我走过的路,有艰辛,有不易,也有‘负泥前行’恰恰是这一切,让我体会到了生活中的千滋百味。”张静初坦言,这些都是她人生的一笔财富,现在的她,甚至愿意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也许在某一个时刻,你的经历和我相似,也许,我的这些故事可以帮到一些人。”
喜爱读书,热爱旅行,张静初是很多人眼中的“文艺女青年”,还记得在上一次聊天中,她说她喜欢马尔克斯的小说,最想去的是布拉格广场,水瓶座的她向往自由、热爱生活,有媒体爆料,在加拿大拍完《无双》后,她曾顺势留在北美徒步了大峡谷,回到北京后呆了一阵子,因为闲不住又去了西藏转山。在她的眼中,低谷和高峰都是那么美丽。
“我一直都有点阿Q精神,总觉得其实上天已经很眷顾我了,从我入了这行,就给了我很多机会,我感激这一切,其实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你都可以从中汲取你所需要的养分,它们可以帮助你更加快速的成长,低谷怎么了?低谷也可以充满正能量。”张静初笑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