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培元《同舟》作品研讨会举办
222
点击播报本文,约
人民网北京11月27日电 (记者刘颖颖)由作家出版社主办的忽培元长篇小说《同舟》作品研讨会近日在北京召开。
《同舟》是作家忽培元积极响应中国作协“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而创作的长篇小说,于2024年5月出版后,引发文学界和读者的广泛关注,入选中宣部2024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忽培元多年来始终痴心于文学创作,已出版传记、小说、散文、诗集等文学作品三十多部。
《同舟》是忽培元精心打磨的创作成果,讲述了六百年历史古村同舟村的十年巨变,刻画以赵志强为代表的新型农民群体的奋斗足迹与心路历程。专家们围绕作品主题、人物塑造、结构叙事、思想内涵等展开深入探讨,高度评价《同舟》的文学价值与现实意义。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仲呈祥谈到:“忽培元是从延安走出来的人,继承了《山乡巨变》《创业史》的创作传统,这种创作路数就是守正创新。”他特别强调长篇小说的当代价值:面对短视频时代,一种有文化自觉和自信的民族,理应提倡长篇小说创作。这种情况下,支持耐得住寂寞、深入生活的作家尤为重要。
作家刘庆邦认为《同舟》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关于人才。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这部作品正是突出了写人才,揭示了乡村振兴首先是人才振兴的规律。二是乡村的山乡巨变是由内而外的过程,挖掘的是乡村当地农民的内生动力,这种内在动力更充沛、更长久。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白烨指出,作品塑造的赵志强的人物形象具有时代气质,他是一个回乡的青年学者,在工作中关注农民的生活状况和心愿,体现了为民服务的基本情愫。
忽培元分享了《同舟》的创作心得:“写作是艰苦的也是幸福的。每写一部作品,都是一次不同感受的煎熬和艰难跋涉。但我由于热爱而乐此不疲。”《同舟》是他对故乡的致敬之作:“我对故乡如同对于母亲和父亲,无论离开多远多久,总是思思念念。这份情和爱,终于在临近古稀之年用文字表达出来了。”他坦言:“我首先是个实际工作者,然后才是写作者。我们陕西老一辈作家柳青、杜鹏程等也都是种着‘两亩地’——社会工作和文学创作。文学需要风花雪月,更需要血与火凝结的改变世界的钢铁洪流中的思想的光芒。”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