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旅·体育

新发现文物数量超13万处、博物馆达到7046家……

多组数据,折射“十四五”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025年09月11日09:39 | 来源:人民网222
小字号

点击播报本文,约

人民网北京9月11日电 (记者韦衍行)9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会上发布多组数据,折射出“十四五”时期我国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成就斐然、气象万千。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76.7万处“三普”登记文物全部完成复查,新发现文物数量超过13万处。革命文物资源底数也基本摸清,据统计,全国不可移动革命文物4.2万余处,国有馆藏革命文物150万余件/套。“四普”新发现一批革命遗址遗迹,并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革命文物作为重点调查对象。

截至2024年底,全国备案博物馆数量达到7046家,平均每20万人拥有一家博物馆,其中免费开放6444家。五年间,全国每年举办展览超4万个、教育活动超50万场次,累计接待观众超41亿人次。举办文物进出境展览和交流活动300余场,有力发挥文物资源独特魅力,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2024年11月,观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克里姆林宫博物馆藏饮食文物精品展。人民网记者 韦衍行摄

2024年11月,观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克里姆林宫博物馆藏饮食文物精品展。人民网记者 韦衍行摄

“十四五”时期,圆明园石柱、丰邢叔簋等35批次537件/套流失文物艺术品回归祖国,特别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帛书——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五行令》《攻守占》在流失美国79年后回归祖国,是我国依托溯源及流转历史研究成果。

圆明园石柱,原编号分别为VK4731(左)、VK4727(右)。人民网记者 韦衍行摄

圆明园石柱,原编号分别为VK4731(左)、VK4727(右)。人民网记者 韦衍行摄

此外,我国与27国签署政府间防止文物非法进出境协定,联合18个国家发布《关于保护和返还殖民背景下流失或通过其他非正义、非道德方式获取之文物的青岛建议书》,扩大流失文物追索返还的“同心圆”。2025年,我国还首次当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0年公约缔约国大会主席国,为流失文物追索返还赢得了更加广阔的国际空间。

“十四五”时期,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成果丰硕。“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西夏陵”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目前,我国拥有世界遗产60项,其中世界文化遗产41项、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

2025年7月,观众在宁夏博物馆参观西夏陵出土的鎏金铜牛。人民网记者 韦衍行摄

2025年7月,观众在宁夏博物馆参观西夏陵出土的鎏金铜牛。人民网记者 韦衍行摄

未来,国家文物局将重点推进“景德镇手工瓷业遗存”“三星堆—金沙遗址”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实施一批世界文化遗产研究型保护展示项目,推出一批考古发掘、保护修缮、历史研究成果,提升世界文化遗产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水平。

(责编:杨曦、吕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