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寻生命之蓬勃,觅心灵之清凉
“读懂二十四节气之美”系列网评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当温热的风裹挟着暑气扑面而来,小暑宛如一首轻快的序曲,奏响了盛夏的乐章。
小暑虽名“小”,热力却十足。“小暑大暑,上蒸下煮”——这句民谚生动道出了此时的气候特征。气温攀升,雨水丰沛,高温与雷雨成为近段时间天气的“主角”。
面对炎热的夏天,古代尚无空调、电扇,古人又有何消暑智慧和清凉之道呢?白居易有言“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杨万里亦道“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一盏清茶,一方竹席,便能在心境澄明间觅得心灵的荫凉。
顺时而动,调和身心,当我们学会在炽热中保持一颗平和、淡定之心,也许就能感觉到眼前无长物,待清风徐来,拂去夏日之聒噪。
小暑,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更与农业生产紧密相连。农谚有云:“小暑热,果定结;小暑不热,五谷不结。”充足的光照是稻谷生长的动力,是瓜果甜美的密码。农务繁忙、万物蓬勃生长之时,还需特别注意防高温热害、防旱涝、防虫病等田间管理。
小暑的餐桌,同样大有讲究。南方“小暑吃藕”清热生津,北方“头伏饺子”裹住夏的滋味。西瓜解暑气外,还有一碗新米饭,饱含人们对五谷丰登的敬畏与感恩。食新米,喝新酒,所谓日尝日新,生活越尝越新。
与此同时,“晒伏”习俗也在民间延续。长期放置于屋内的衣物、书画被铺展于晴空之下,借阳光驱除潮气与霉味。这一传统不仅是实用的生活智慧,还寄托着人们祛除晦气、迎接吉祥的美好愿望。
节气,是指引农耕的时令坐标,是调和生活节奏的自然韵律。小暑之于今日,不仅是日历上的符号,还是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它提醒我们适时停驻,当暑热缠身,不妨听一场雷雨敲窗,看一株禾苗拔节,在寻常烟火中静坐,自得清香。
2025年已悄然过半。在这个缤纷的季节里,愿生活如盛夏般热烈丰盈、明艳生动,愿你我皆能在酷热中觅得一缕微风,步履轻盈,向阳而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