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胡同里的北京味

提起“胡同”二字,毫不夸张地讲,它足以与故宫、长城、颐和园等名胜古迹比肩,成为老北京的名片之一。随着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越来越多的历史悠久的胡同、院落得到了保护与修缮,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在我的心目中,北京的胡同虽然貌不惊人,却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说得略微夸张一点,只有在一条条古朴幽静的小胡同里生活久了,您才能够品出某些真正地道的“北京味”。
与“北京味”相关的,首推美食。北京的美食的确不少,在众多百年老字号中,既有便宜坊、全聚德等知名饭庄,也有六必居、天福号、稻香村等食品老店,大名鼎鼎的它们,撑起了北京味道的门面,吸引着五洲四海的宾客。早年间,有不少老字号的店面就开在胡同里,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胡同里的隆福寺小吃店,除了制作、销售各式传统小吃,还供应丰盛的早点,为周边居民的生活提供便利。如今,越来越多的老字号从小胡同搬到了商业区,您要想体验在胡同里逛老字号的感觉,就要去大栅栏、鲜鱼口等已经进行升级改造的大胡同了。
今天的小胡同里,虽然少了从前老字号饭庄飘出来的香气,但只要用心,还是可以寻到源于美食的北京味的踪迹:除夕晚饭前,韭菜、虾皮与鲜肉搅在一处,再加上酱油、精盐、香油的辅佐,独特的香味从某户的小厨房飘出来,提醒着街坊四邻,这家人一会儿要把三鲜馅儿的饺子摆上餐桌;夏日的傍晚,凉水拔透了的西瓜放在案板上,被一分为二,令人垂涎;到了数九寒天,涮锅子的香味最为诱人,羊肉的膻气,混合着韭菜花、芝麻酱、酱豆腐的香气,在炭火热情的烘烤之下,在胡同中肆无忌惮地弥漫开来……胡同里住得久了,一旦搬离,最怀念的就是这些源于寻常百姓家小厨房的北京味。
美食之外,小胡同里大爷大妈脱口而出的京腔京韵,是另一种具有美感的北京味。关于北京话的研究不少,有的还要把它进一步细化,或以古、今区分,或以内城、外城区分,还有所谓的“南城口音”“大院口音”,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回想上世纪90年代之前,我所听到的“北京话”,绝大多数和老版《四世同堂》电视剧中的对白风格相近,抑扬顿挫中透出四平八稳的底色,听来不慌不忙、舒适悦耳。大概是从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开始,一种别样腔调的北京话逐渐流行起来,与传统的北京话相比,其中蕴含的调侃成分明显增多,火候掌握比较好的时候,让人觉得俏皮,掌握不好的时候,拿老北京来讲,约等于“贫嘴呱舌”,令人不快。
在如今这个互联网时代,不少短视频的博主以推广北京话作为主题进行内容创作,吸引了不少粉丝关注。我想说,如果您想听一听传统的北京话,不妨迈开脚步,去北京二环路以内的小胡同里走一走、看一看,找几位晒太阳的大爷、大妈拉一会儿家常、扯几句闲篇儿,仔细咂摸咂摸,品一品出自他们口中的北京话的独特滋味。
北京菜的香气和北京话的腔调,都是“北京味”的组成部分,与二者相比,更为独特的,要算是小胡同里街坊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人情味”。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那些在胡同里住了多年的老街坊们,的确有着一种亲密而默契的感情。遇上了事儿,往往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老舍先生的作品中就不乏此类描写:《四世同堂》里,小羊圈的街坊们既能帮着钱诗人家、小崔家安排丧事,也能帮着程常顺张罗婚礼。这种帮助可不是一般的敷衍了事,每个参与其中的人,可都是怀揣着满腔热忱,准备倾尽全力的!
平常人居家过日子,并不经常有需要众人帮忙的大事,可这一点儿也不影响大家彼此之间传递温情。以前住大杂院的时候,遇上一个人在家,我几乎用不着开火做饭,这倒不是我决心节食减肥、故意少吃几顿,而是拜对门的阿姨所赐。她在附近的一所学校食堂帮厨,跟掌勺的大师傅学了不少绝活儿,到了中午时分,经常会敲开我的屋门,递给我一碗热腾腾的扁豆焖面,或是一碗香喷喷的梅菜扣肉,既不进屋喝茶,也不多扯家常,说一句“趁热吃,吃完把碗给我送来啊”就转身离开。时至今日,想起阿姨的手艺,我还忍不住口舌生津。
老北京人的这份热心不独给自己的熟人,更会与一些需要帮助的陌生人分享。最为典型的例子,要数“指点迷津”。想想看,二十几年前,既没有电子地图,也没有移动电话,对于一个初到北京的人来说,找不着东南西北是常有的事儿。不过,您大可不必着急,只要找到一位北京大爷、北京大妈,您准保能够及时脱困。
正因为在小胡同里生活了很久,所以对这里的“北京味”感到格外亲切。这样的深切感受,已经深刻地影响着我的生活、我的工作。
《 人民日报 》( 2025年04月26日 08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