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宫邂逅古希腊珍品

![]() |
参观者在展厅拍照。 |
![]() |
陶土船模型。 |
![]() |
公牛头形绿泥石来通杯。 |
近日,由希腊文化部、希腊文物及文化遗产总局、希腊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故宫博物院联合主办的“代达罗斯:希腊克里特岛的神话”特展在故宫神武门展厅展出。展览以古希腊神话流传的绝世巧匠“代达罗斯”为叙事线索,将神话故事与考古实证穿插结合,生动讲述古希腊文明的重要源头——克里特岛青铜时代米诺斯文化。
米诺斯文化是欧洲最早的青铜文明之一,以宏伟的宫殿建筑、精美的壁画、高度发达的海洋贸易体系、独特的文字系统闻名于世。“代达罗斯”是古希腊神话中代表匠艺与创造精神的重要人物,其建造迷宫、发明蜡翼的故事广为流传。
此次展览为中国首个米诺斯文化专题特展,汇集希腊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收藏的172件(套)珍贵文物及1件现代复原展品,分设“神话”“迷宫”“青铜”“巧匠”“雕像”“远航”6个单元,系统呈现米诺斯文化在大约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100年间的辉煌成就。
策展团队在神武门展厅“重现”著名的克诺索斯王宫遗址,营造沉浸式观展氛围。观众可沿着“代达罗斯”的足迹,从传奇的神话故事走进真实的考古世界,全方位感受米诺斯建筑、壁画、文字、青铜、彩陶、金饰、石器、印章及雕像艺术之美。
展厅里,一块3300多年前的叶形泥板上写有古老的线形文字,专家推测它可能记录的是向“代达罗斯”神庙或圣地运送物品之事。刻有半圆花饰浮雕的建筑楣板出土于克诺索斯王宫西廷房舍,令人遥想王宫昔日的华美。球形大理石壶极富装饰效果,反映了工匠技艺与石材纹理的完美结合,它可能是克诺索斯王宫的生活用品或王宫内部作坊的产品。
一件距今约3500年的公牛头形绿泥石来通杯引人注目。“来通”一词源于希腊语,意为“流淌”。很多古代文明都把来通杯用作祭酒器,其最大特征是器身上有注液口和出液口。这件公牛头形来通杯注水口位于后颈部和左侧牛角处,出水孔位于牛嘴。牛头面部的毛发刻画细腻,额头处可见螺形发旋。兽头形来通杯是一种珍贵物品,常被克里特岛的统治者作为外交礼物赠送给他国。希腊大陆出土的牛头形来通杯和埃及第十八王朝法老墓壁画上的来通杯图像表明,这种器物在克里特岛与地中海东部其他文明的交往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与公牛头形来通杯同一时代的海洋生物纹陶瓶别具特色。瓶身两侧饰有以正面姿态刻画的巨大章鱼图案,其翻滚的触手覆盖了整个瓶子表面。触手之间点缀着各类海洋元素,如海胆、海螺以及带海草的小岩石。专家介绍,这件陶瓶是米诺斯文化晚期最具代表性的海洋风格陶器之一,也是米诺斯陶艺的集大成之作。海洋风格陶器大多设计优雅,装饰主题完美契合器物形态。最为精美的陶器很可能出自宫廷作坊。
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2300年的陶土船模型也是古希腊海洋文明的代表文物之一。该船模是已知唯一的基克拉泽斯“长船”模型。这种加长版“独木舟”靠多人划桨驱动,继承了青铜时代早期爱琴海地区的造船传统。而帆船技术到青铜时代末期才传入克里特岛。
铸造精良的青铜鹤嘴锄、大型祭祀用青铜双刃斧、金花环、金印章戒指、叶形金饰等文物体现了克里特岛先民高超的金属工艺。金戒指的椭圆形戒面上刻有崇拜圣树与圣石的场景:画面右侧一名男子用力摇动一棵树,左侧一名青年双膝跪地,紧抱一块长形石头;画面中央是一位身穿典型米诺斯褶裙的女祭司,在这场仪式中扮演主导角色。叶形金饰由锤打的金箔制成,形似橄榄叶,边缘饰有精细的浮雕点状纹,展现出工匠的娴熟技艺。
展览结尾特设“海月同辉”篇章,展出故宫博物院藏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的13件重要文物,与古希腊文物相互映照,体现人类早期文明的多元性与共通性。
作为故宫博物院建院百年的重要展览之一,此次展览将持续至7月27日。展览期间将举办系列学术讲座与教育活动,推动中希两国在文化遗产保护、学术研究等领域的交流合作。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