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为啥是“成都造”

近日,《哪吒2》成为中国影史票房冠军,引发全民热议。《哪吒2》的横空出世着实让全球电影业吓了一跳,大家除了讨论剧情,也扒出了“哪吒”的身世——新晋百亿影帝原来是“成都造”。
实际上,成都一直在布局文创产业,“哪吒”并非孤例。前几年出圈的《十万个冷笑话》《镇魂街》《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等大热动漫作品背后都有成都的影子,甚至时下最火的手机游戏IP 《王者荣耀》 也是“成都造”。
成都影视、游戏甚至音乐的成绩,让人不禁发问,地处西部内陆的成都做对了什么?
本刊记者 马铭悦摄
文创发展需要庞大产业体系支撑
从全球成功的影视作品可以看出,一个成功IP需要庞大的文创产业体系支撑。背后的IP创意、影视拍摄、特效制作、动效捕捉、效果渲染等都要由相应的上下游链条逐一完成,这正是文创产业中的“工业体系”。
“为何是成都”这个问题,答案就显而易见了:成都文创产业具备国内甚至是全球领先且完备的文创产业体系。
近日,记者实地探访成都高新区发现,距离《哪吒2》第一出品方可可豆动画不到100米,便是参与申公豹制作部分的千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再步行5分钟,便能到达参与特效制作的墨境天合成都公司。发行方之一的成都自在境界公司也在附近,画心科技、云海天聚、炬煋文化等制作公司都扎根成都。
据了解,成都有文创企业1000多家,去年文创产业增加值超过2800亿元。这枝繁叶茂的产业生态,即使不诞生《哪吒2》,也势必能诞生其他火出圈的作品。
不过,搭建产业体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文创类企业与科创类企业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是耐心工程,即成长周期长,前期需要持续投入。
比如《哪吒1》在没有珠玉在前的条件下,从剧本到制作整整耗费了5年;《哪吒2》则又花费了5年半。其间,“哪吒”系列主创在没有其他产出的情况下,只能依靠市场的包容和政策的支持坚持下来。这正是成都能够吸引诸多数字文创企业扎根的原因之一。
观众在哪吒雕塑前打卡拍照
墨境天合成都公司挂着他们曾经参与制作电影的海报 本刊记者 石青川摄
“巴适”成都,人才友好
一个产业体系的根基是大量的中小企业,尤其是文创企业,多数体量不大,而成都的营商环境对中小企业十分友好。
在政策引导下,文创企业入驻数字文创产业园,将享有房租等办公成本减免优惠。有园区企业说,在没有作品面世的日子里,他们的影视工作室可以因为房租的减免多坚持几个月。
同时,作为以人才为核心竞争力的文创产业,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也是关键。相比于北上广深,成都的生活和办公成本更低,同时兼具“慢生活”和“快发展”的双重特质。这里宜居的环境和休闲潮流的文化适合需要长期孵化以及维持人才稳定的文创项目。
包容多元的文化环境、“巴适”惬意的生活以及足够给力的政策扶持,共同促成了当地优秀的营商环境。不少文创企业称赞成都高新区主管部门“无事不扰,但事事有回应”。
比如,在听取企业诉求、掌握市场规律后,成都制定了《成都市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高新区也推出了被当地企业称为“数字经济26条”的《加快数字经济产业重点领域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
现如今,成都已将整个数字文创产业进行了成体系规划,除了影视动画,还包括网络文学、数字音乐、电子竞技与其装备制造、数字传媒与文博等。同时,成都还计划打造一批现象级“成都创”“成都造”文创产品,并推动它们“出川”“出海”。
“哪吒”的爆火,是这片土地文化活力与创新精神的生动体现。随着中国文化产业强势崛起,未来5~10年,中国一定还有更多的文化产品亮相世界舞台。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