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旅·体育

豫剧小剧场驻场演出有助于培养年轻受众

2025年02月19日08:46 | 来源:光明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豫剧小剧场驻场演出有助于培养年轻受众

近年来,小剧场沉浸式演出在全国悄然兴起,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文化业态。从2024年起,河南“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携手兄弟豫剧院团先后在上海豫园、郑州河南艺术中心、北京河南大厦三地开展“豫园·京园·家园”小剧场驻场演出,开创了豫剧沉浸式驻场演出的先河并取得良好社会效果。豫剧在三个城市同时开展驻场演出,这在全国尚属首次,为小剧场沉浸式演出进行了成功尝试,也为其他剧种和院团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豫剧在北京、上海、郑州三地的小剧场驻场演出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热烈的观剧反响。演出除了戏曲绝活和名家折子戏之外,主要是豫剧经典剧目,如《程婴救孤》《清风亭上》《花木兰》《大祭桩》《破洪州》《穆桂英挂帅》《秦雪梅》《血溅乌纱》《铡刀下的红梅》等。为适应小剧场演出的需要,主创团队遵循“只删不减”的原则,对经典剧目进行重新编排,删除枝蔓、提取精髓、保留其核心价值,以生动的情节、鲜活的人物、饱满的情感激发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情,让他们感受到了流淌在血液中的民族精神,从而达到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求“变”创“新”是艺术发展的永恒动力,“小剧场沉浸式”以创新的演出形式,对豫剧精华进行了集中展示。意蕴深邃的故事情节、匠心独具的场景设置、自由灵活的演剧形式、深度沉浸的观剧体验,无疑是小剧场产生巨大吸引力的关键。三地豫剧小剧场沉浸式演出除了改用T形舞台之外,在演出全程融入“喷空”元素,重要场次由戏曲演员演绎,非重要场次由“喷空”演员串场讲述。“喷空”是一种新兴的说唱艺术,主要用河南话讲述河南的历史人物、民间传说、地方故事、方言文化等,语言幽默风趣,形式生动活泼,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标识性。“喷空”和豫剧的融合,在不损害剧目艺术质量的前提下,使演出时长得以大幅度压缩,让剧目内容更加精练、情节更加紧凑、冲突更加激烈、形式更加家常,令观众耳目一新。更贴近的观演距离、更丰富的表现形式、更深度的互动体验让观众在观剧的过程中既能深刻理解剧情内容和思想内涵,又能欣赏到演员精湛的艺术表演,使豫剧焕发出一种新的艺术魅力,实现了“老戏曲、新传播”。

小剧场沉浸式驻场演出为更多青年豫剧人才提供了舞台。人才是戏曲传承的最重要因素,打造一支行当齐全、层次合理、衔接有序的人才梯队,是保证戏曲薪火相传的关键。三地豫剧驻场演出每场都会邀请年轻演员参加,他们有的来自国有院团,有的来自民营院团,有的属于新文艺群体。比如,在上海豫园的演出邀请被称为“中国民营院团一面旗帜”的河南小皇后豫剧团,在河南艺术中心的演出邀请新文艺群体杰出代表、青年演员谢彦巧团队,在北京河南大厦的演出邀请豫剧表演艺术家虎美玲携其弟子参加。作为艺术名家,李树建深知人才培养的重要以及人才成长的艰难。他曾多次表示,他之所以不遗余力地去推介年轻演员,是要打破过去戏曲人才隔代红的传统,实现戏曲人才代代红,不断为戏曲注入新生力量。

小剧场沉浸式驻场演出是培育戏曲市场的重要方式。戏曲的创作与演出必须以观众为中心,以观众的审美需要为目的,尊重观众就是尊重戏曲创作的客观规律。小剧场豫剧在三地的驻场演出,是建立在对三地演出市场进行长期考察和论证的基础上的,并根据三地不同的文化环境和观众群体进行不同的演出定位。在重传播、重传承、重创新的基础上融入地方元素,并在演出剧目、演员配置、市场营销等方面分别采取不同策略,以保证驻场演出能够持续开展。此外,演出团队还多次邀请全国各剧种名家,携带其来自亚洲、欧洲、非洲等地的外国弟子参加推介和演出,除了在三地的驻场演出,小剧场豫剧沉浸式演出已经开始辐射到其他地方,一个健康且广阔的小剧场豫剧演出市场正在形成。

面对飞速发展的时代,如何拉近戏曲与当下生活的距离,让戏曲真正走近观众、走向青年,是豫剧探索沉浸式演出的初衷和目的。实践证明,“豫园·京园·家园”豫剧沉浸式驻场演出经受住了市场和观众的考验,特别是每场青年观众占比超40%。培养青年受众的同时,还培养出了自己的演出团队,形成了良性的运营机制,为戏曲的传承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也彰显了当下戏曲工作者的担当和情怀。

(作者:贺宝林,系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责编:王连香、李楠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