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旅·体育

湖南史前文明图卷亮相国博

本报记者 邹雅婷
2025年02月18日08:43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参观者在“万古长歌——湖南史前文明图卷展”上观看图卷。
新华社记者 李 鑫摄

新石器时代高庙文化陶釜。
杜建坡摄

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万古长歌——湖南史前文明图卷展”现场,一幅气势磅礴、笔触生动的百米画卷映入眼帘。该展首次用国画艺术全景再现湖南史前文明演进的宏大历程,让观众穿越数十万年的岁月,见证湖南史前文明的诞生、发展与辉煌,感受湖湘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进取力量。

湖南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察和实施的重点地区。70多年来,湖湘大地上的考古发现层出不穷,为研究中华文明史提供了翔实的一手材料。此次展览由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湖南省文物局承办,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执行,重点展示《万古长歌·湖南史前文明图卷》,并精选49组(91件)湖南史前文明考古文物同步展出,构建起湖南地区距今50万年到王朝纪年之前的考古学文化年表,勾勒出湖南乃至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文明的发展轨迹。

《万古长歌·湖南史前文明图卷》由多位画家历经两年创作完成,并邀请国内书法、绘画名家为作品题跋。作品长140米、高1.8米,包括“最早的湖湘先民:逐水而行与狩猎”“从山岗到平原:人类文化发展萌芽”“彭头山:稻作农业与定居”“高庙:绽放认知与信仰之光”“城头山:稻作农业走向成熟和城的诞生”“鸡叫城:澧阳平原上的古国气象”“孙家岗:聆听华夏浪潮之声”等7个部分,生动描绘出湖湘先民们逐水而居、狩猎采集、驯化水稻、构筑信仰、营造城市的壮阔场景。

早在50万年前,湖南境内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位于洞庭湖畔的津市虎爪山,是湖南迄今发现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展柜中陈列着一组旧石器时代湖湘先民制作的工具,有石球、手镐、石片、石核等。其中,石球出土于常德市澧县鸡公垱遗址,距今约20万年。石球是先民的狩猎工具,阻力小、速度快、运行稳定、杀伤力强,可在狩猎中直接投掷击打猎物,也可当成“飞索石”使用。

永州市道县玉蟾岩遗址发现了鹿、野猪等动物骨骼和螺壳、鱼类骨骼化石、炭化水稻等,展现出当时先民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玉蟾岩遗址出土的夹砂黑陶片,距今约1.8万年—1.7万年,由泥片贴筑法手制成型,烧成温度在400℃—500℃之间,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陶片之一。

在距今9000年前后的澧阳平原,由于稻作农业的发展,先民们在适宜稻作的低洼泽地边立木建屋,安居乐业。常德市澧县彭头山是长江中游地区目前所知最早的定居村落。展柜里一组彭头山文化组合陶器造型别致,在3个靴形支座上架起一个陶钵,支座前部支垫部位呈猪嘴形,凹背刻有花纹,两腰及前后挡有三角形或长方形的镂空。这组陶器出土于澧县八十垱遗址,距今9000年—7800年。钵是原始先民用于炊煮食物的主要器皿之一,类似今天的锅。支座与陶钵等炊器配合使用,将炊器架起来烹煮食物,是灶的早期形式。

当澧阳平原先民走向农业定居生活时,沅江和湘江中上游的先民们仍沿袭着采集渔猎的传统。距今七八千年前,这些采猎者创造出一套神秘诡谲的信仰体系,并将其绘制在白陶之上。位于沅水之畔的洪江市高庙遗址,很可能是他们集会祭祀的场地,在这里发掘出搭建祭台立柱的遗迹和绘有神秘图案的陶器。“高庙时期比较核心的信仰是太阳崇拜,陶器上有很多太阳纹,不少鸟纹和兽面纹也是与太阳纹结合在一起的。”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众考古中心主任张兴国说。

从白陶簋上的太阳图案,到陶盘上张开双爪、双翅展飞的凤鸟纹和吐舌獠牙的兽面纹,再到陶釜上由兽面、人身、鸟纹、八角星等组合而成的图案……这些陶器纹饰反映了高庙文化先民们丰富的想象力和精神信仰。

澧县孙家岗遗址墓地是湖南迄今发现玉器数量和品类最多的新石器时代墓地。这些玉器多为墓主的发饰、项饰,以动物造型为主,器形风格与湖北肖家屋脊文化遗存中的玉器十分相似。展柜里陈列着孙家岗遗址出土的玉璜、玉璧等,琢磨精细,专家推测为通灵事神的礼器,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责编:王连香、李楠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