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旅·体育

冰雪与艺术的浪漫邂逅

2025年02月15日05:29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图一

  图二

  图三:陈德成摄影作品《冰河落月》。

  图四:亚冬会冬雪纪念徽章套装。
  资料图片

  图五:第二十六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一景。
  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摄

  图六

  “雪韵丁香”唯美绽放

  马  赛

  随着哈尔滨亚冬会圣火在绚丽的烟花中点燃,一朵高洁的“丁香花”映着彩色灯光在冰城的冬夜中傲然绽放——“雪韵丁香”主火炬塔(见图一)以精美的造型惊艳亮相,成为亚冬会开幕式上令人难忘的视觉符号。

  纵览重大国际体育盛会,主火炬的设计以及点火方式都是开幕式的焦点,在圣火点燃的那一刻,全场的气氛达到最高潮,赛事也随之拉开序幕。作为亚洲地区规模最大的冬季综合性运动会,亚冬会主火炬的设计同样备受关注,也是最具挑战的工作之一。

  经过激烈竞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设计方案成功中标,设计团队随后完成设计深化、工程监制、安装调试等一系列工作,以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力,为冰城、为亿万观众倾情献上凝聚着东方审美韵味和冰雪文化魅力的艺术装置。

  主火炬塔是功能性极强的工程设备,同时又极具象征意义,其设计必须有明确的理念支撑。为此,设计团队前期对亚冬会的主题以及哈尔滨的城市文化进行了深入挖掘和解读。“冰雪同梦、亚洲同心”的亚冬会主题,承载着亚洲人民对于和平、发展、友谊的共同愿望和追求。花香浓郁、“聚小朵成大气,经严寒枝愈繁”的丁香花,作为哈尔滨的市花,既象征哈尔滨人民坚韧不拔、勇于进取的高尚品格,也暗合哈尔滨热情浪漫、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在多轮讨论基础上,团队逐步形成共识,进而提取了冬季代表性元素雪花,与丁香花的造型,从纵向维度上进行叠加重构,将赛事主题、冰雪运动与地域文化有机融合。从空中俯瞰,丁香花和雪花“同心绽放”,不仅完美诠释了亚冬会主题,更体现了哈尔滨独具特色的城市魅力。

  有关丁香花的设计,团队也动了一番心思。在自然界,丁香花多为四瓣,珍稀的五瓣丁香被视为自然的馈赠,象征着幸运、幸福。团队选择了五瓣丁香的造型,也是向参赛的各国运动员以及哈尔滨市民送上美好祝福。火炬塔顶部火炬头的设计,团队也赋予其美好寓意,其中燃烧喷头由56个如同花蕊般的钛合金喷口组成,象征着中国56个民族人心凝聚;燃烧喷头周边环绕的纵向棱缝造型,代表着携手共进的团结精神。红色的火炬头与白色的丁香花瓣交相呼应,成为冰雪世界中一抹鲜艳灵动的色彩,传递着热情、活力和希望。

  哈尔滨亚冬会的火炬塔,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继广州亚运会和北京冬奥会之后设计的第三个主火炬。其设计充分体现了学院一贯坚持的“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办学理念。团队运用参数化技术,将几何化的雪花与丁香花纹样精心排布于塔体上下两端,花瓣之间的交错设计,形成了富有韵律感的负空间,使整个装置看起来更加轻盈灵动。结构设计上,火炬塔采用了模块化组装方式,五片花瓣可独立拆装,既便于运输和现场安装,又确保了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当亚冬圣火在灿然盛放的“雪韵丁香”上熊熊燃烧,火炬塔已然超越了其功能性,成为亚冬会精神的象征。它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设计的创新力量,也诠释了东方美学在现代设计中的无限可能。赛后,见证亚冬会激情与荣耀的火炬塔,将变身为永久的灯光装置,作为哈尔滨新的文化地标,继续为城市夜空增添光彩,为这座北国冰城注入活力。

  

  彰显“冰雪美学”的生活魅力

  刘悦笛  贺嘉佳

  精彩绝伦的亚冬会,再次点燃人们奔赴冰雪的激情。无论是对冰雪运动的热爱,还是对冰雪世界的向往,都是对冰雪文化的积极追寻。

  所谓冰雪文化,过去往往被视为在冰雪自然环境中人们所创造的具有冰雪符号性质的文化形态,抑或是以冰雪环境为基础创造的以冰雪为介质的文化形态,囊括与冰雪相关的民俗活动、艺术创作、运动娱乐等。如今,冰雪文化正在与一种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互融互促。

  对冰雪文化的追求,实则是对以冰雪为特质的美好生活方式的追求。美好生活其实言说的是两种生活:一种是有品质的美生活,一种则是有质量的好生活。我们一直倡导的“生活美学”,就是要以美生活去提升好生活,以有品质的生活去升华有质量的生活。如此说来,对冰雪文化的体验,也属于一种对高品质生活的求索。滑雪滑冰者向往摩擦力骤减带来的速度与激情,那就去体验一种运动员般的勇气与技巧;旅游者向往银装素裹的北国风光,那就与冰雪环境中的居住者一道去体验和南方迥异的寒冷生活方式,对美生活的追求在其中蔚为大观。

  君不见,对极北文化感兴趣的旅游者,他们初来冰雪世界,一定要白天看冰雕雪雕、晚上观冰灯雪灯。冰雕雪雕、冰灯雪灯可都是以“奇美”的形式取胜的,它们以充满艺术巧思和自然美感的独特审美意蕴吸引了人们惊诧的目光。作为“减法的艺术”的冰雕雪雕,将冰雪进行艺术的雕琢、刻印与黏结,强化了冰与雪各美其美的审美特质:冰透明坚硬,冰雕就具有玲珑剔透的美感,雕刻的薄的地方可以全透明,厚的地方则是半透明,晚上配以缤纷的灯光呈现出千变万化之美;雪细腻柔软,雪雕往往没有冰雕那般挺拔的竖立感,却注重整体的气势营造和雕塑力量感的呈现,环保化学色素的运用,可以将白雪改造成彩色的雪,打破了雪雕原本的色彩体系,使其兼具意境美与韵味美。

  无论是在阳光普照之下,还是千灯璀璨之中,冰雪雕刻艺术都为人们打造出一种“视觉奇观”,如梦如幻般的视觉效果,恰恰是由无色的冰与白色的雪雕刻而成,成就了自然与人文、艺术与科技的交响。冰雪艺术最独特的时间特质,就在于它们的季节性。这些冬天的艺术,或者说是令人记住冬天的艺术,也镌刻着民众对冬季的美好回忆。这些暂时存在的艺术,会随着春天的到来慢慢融化,最终呈现为一种日渐消失的艺术,直至化为一摊水渍归于自然,这无疑谱就一曲时间的歌。因此,如雕塑一般静止的冰雪艺术,其实是动态的艺术,它几乎每天都在变化。在这个意义上,冰雪艺术是真正的“减法的艺术”——一种终要归于零的艺术。

  诸多冰雪体育项目其实也是一种广义的艺术。无论是花样滑冰还是自由式滑雪,可以说都是审美性的身体竞技运动,如自由式滑雪被称为“空中舞蹈”,与速度滑冰、高山滑雪那种竞速性的运动迥然有异。这样的体育运动,也可以被视为一种具有较高审美标准的表演活动,完成全部幅度的流畅运动、实现完美的平衡和稳定、划出优美线条的动作等,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人们在从事此类审美化的体育运动时,其实所做的乃是一种“美的游戏”,他们虽然并非如专业运动员那般在竞技,但是通过内心所模仿的恰是运动员的美的动作,而且是借助身体运动来加以实现的。

  冰雪艺术与冰雪运动皆彰显出“冰雪美学”的独特魅力。这种独特的美学源于生活,也要回归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之中。冰雪文化不是要被符号化,而是要被生活化——让民众生活在冰雪世界童话般的美丽景色中、激情四射的文化氛围中,进而通过不断的体验与创造,去探寻更高的、本土化的冰魂雪魄的精神境界。

  

  远方的白桦林

  沙永汇

  在哈尔滨亚冬会开幕式欢迎宴会开始前,一场彰显中华文明底蕴的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让国际贵宾由衷赞叹。我有幸参与展示活动,通过创作《白桦林》(见图二)向国际贵宾展示黑龙江版画的艺术魅力。

  在黑龙江,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催生出黑龙江版画、冰版画、冰雪漆画等独具地域文化特色的美术形式。它们不仅是对冰雪景观的艺术呈现,更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与精神特质,是地域文化与冰雪景观相互交融、相互成就的生动体现。作为一名版画创作者,我的使命,是用黑龙江版画向与会各国贵宾生动展示中国东北的雄浑风貌,展现中国文化的迷人魅力。

  “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版画是国际通用的艺术语言。以北大荒版画为源头的黑龙江版画,作为地域美术的标志性品牌,是中国版画创作领域一支重要力量。我最初的设想是采用年画的形式进行创作,考虑到各国贵宾文化背景不同,变更为以黑龙江版画来抒写东北地域风情。以黑龙江版画为载体,表现当地迷人的自然风光,在彰显文化自信的同时,也更易架起沟通世界的桥梁。

  时间紧,任务重。我在3天内完成《白桦林》的绘画与刻制,把龙江的特色风物以龙江的特色艺术呈现出来。冬日的白桦林,直插云霄的壮丽景观书写着东北地域的风骨。创作《白桦林》时,我充分发挥黑龙江版画粗犷朴实、豪迈雄壮的艺术特色,以冰天雪地里齐整耸立的白桦树为主体,展现中国北方迷人的冬季和黑龙江人坚韧不拔的精神,同时呼应亚冬会主题——“冰雪同梦、亚洲同心”。

  北方风物和版画艺术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与会各国贵宾对亲手印制《白桦林》饶有兴趣,并表示要把版画带回国。白桦林将被带到远方,向世界展示着中国,讲述着冰雪文化和亚冬会的故事。

  

  镜头下的冰光雪影

  陈德成

  作为土生土长的大兴安岭摄影师,我常年与这片银白世界相伴。

  大兴安岭的冬天,是冰雪的主场。漫长的雪期赋予这片土地最纯粹的冰雪景观,层叠起伏的山峦被厚雪覆盖,像是大地铺上了洁白绒毯,高耸茂密的树木也都披上了晶莹剔透的雪衣,形成了雾凇、雪挂等如梦如幻的景致。

  冰雪艺术摄影之美,在于它能凝固冰雪易逝、独特、纯净又神奇的质感和光影。有一次,我在破晓时分来到黑龙江呼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晨光穿透薄雾,洒在雪地上,折射出五彩光芒。那一刻,我仿佛置身于梦幻之境,遂按下快门,将这份纯净之美留存。冰雪艺术摄影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呈现,更是对内心宁静的映照,它用无声的画面,诉说着自然的宏大与人类的渺小。

  拍摄冰雪美景的难度不容小觑。在极寒环境下,设备会面临诸多挑战。电池电量迅速流失,相机镜头容易结霜,甚至机械部件都会因低温而卡顿。我曾在拍摄一场大雪后的森林时,手指被冻僵,按快门的动作都变得迟缓,却仍咬牙坚持,因为我知道,这样的美景稍纵即逝。

  追雪的乐趣,则是在探索未知中发现惊喜。每一次深入大兴安岭的山林,都像是一场冒险。有一回,我为了寻找独特的拍摄角度,踏入一片人迹罕至的森林,意外发现了一片满是雪挂的树林,阳光透过树枝的缝隙洒下,美不胜收。这种与自然不期而遇的美好,总能令我忘却拍摄的艰辛。

  如今,无人机、全景相机等设备带来全新视角,我们可以从高空俯瞰大兴安岭的冰雪全貌,捕捉到以往难以企及的画面。社交媒体的兴起,也让更多人能够欣赏到冰光雪影。

  亚冬会的举办,为冰雪艺术摄影的发展带来新契机。在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上,我将继续用镜头探索,用影像讲述大兴安岭的冰雪故事,期待与更多人分享这份独特的冰雪艺术之美。

  

  用文创打开冰雪秘境

  王顺辉

  在银装素裹的世界里,冰雪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文化的载体。当晶莹冰雪与艺术创意产生碰撞,充满情感温度的冰雪文创应运而生——这是对寒冬诗意的致敬,也是冰雪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冰雪文创的美学密码,深藏于自然与人文的对话之中。设计师往往基于对自然冰雪、地域文化和艺术美学的独特理解,通过形态、色彩、工艺等展开创新演绎。许多“会讲故事的设计”,正在构建某种新的文化语法,并引发人们情感共鸣。让亚冬会元素和哈尔滨美食文化在徽章上延续冰雪记忆,让呼兰河畔的雾凇在围巾上长久“绽放”……这些承载着集体记忆的物件,向世界各地的游客传递着中国温度。

  随着科技发展,设计师们得以创新编织绚丽的冰雪艺术诗篇,催生诸多更注重互动体验的文创新形式。借助AR技术,冰雪文创拥有了“魔法棒”——用手机扫描冰箱贴,屏幕上便出现神奇的动画效果,带来冰雪文化新体验。设计师用数字画笔解构冰雪物理属性的同时,也完美诠释了冰雪世界令人陶醉的纯净与壮美。在这个虚实共生的美学空间里,我们不再是旁观者,而是手持科技密钥的造梦师,每个交互动作都在现实与虚拟之间,用指尖的温度唤醒灵魂深处沉睡的艺术灵性,从而具有了某种打开冰雪秘境的圣洁仪式感。

  当科技与冰雪文化相拥,当传统工艺在当代复兴,这场在文化创意领域掀起的冰雪热潮,正在重构人们对冰雪的深情想象与创造性对话。愿与冰雪文创相遇的你,能在艺术之美中邂逅属于自己的冬日童话。

  

  冰与灯奇幻共舞

  余  雁

  瑞“雪”飞舞,冰灯启梦,亚冬会开幕式上,一个小女孩手持冰灯,踏上“启梦、追梦、圆梦”之旅。作为连接童年记忆与梦想、贯穿开幕式全场的冰灯,也再次吸引观众目光,为会场增添别样浪漫。

  提起冰灯,哈尔滨人可谓如数家珍。早在1963年,哈尔滨便开始有组织地制作和展示冰灯。那年举办的首届哈尔滨冰灯游园会上,引人关注的《冰花》就是在原始冰灯基础上创制出来的。它将花卉等嵌在冰块内,辅以照明设备,令人赏心悦目。游人第一次看到这种艺术,感到异常兴奋和好奇。此后,冰灯艺术开启创新之路,成为冰城冬季一道亮丽的风景。

  如今,冰,还是松花江上的冰,但灯早已不是以前的灯了。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创变,冰灯艺术已发展成为集雕塑、建筑、园林景观、新媒体及数字科技等多元学科和技术为一体的系统工程。电动雕刻工具的使用,使冰灯突破传统封闭式形制而呈现镂空效果,不同的雕刻切面和刀痕所形成的冰晶和冰棱,更加剔透,如耀眼的星辰。冰灯艺术也拓展出冰景观、冰建筑、冰滑梯、组合冰灯冰雕等各种形式。近期在哈尔滨旅游景区更出现了小巧精致的“掌上冰灯”,可供观者捧在掌心欣赏、把玩。

  “冰雪+科技”,让冰灯艺术焕然一新,也让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火出圈。寒风轻拂,漫步其中,冰雪大世界如同一座奇幻宫殿。夜幕下,激光投影和动态灯光在形态各异的冰灯上形成流动的图案,璀璨斑斓;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运用,为游客带来更多互动式、沉浸式文化体验,让人流连忘返。

  从材料到形式、内容、传播等多方位的创新表明,当下的冰灯正以一种全新姿态走向大众。它承载着老一辈冰灯人的梦想,展现着冰雪文化的独特魅力,更拥抱着注重多元化与个性化、互动性与体验性的新生活,在冰雪世界里熠熠生辉,诉说着北国的传奇与浪漫。

  

  画说冰雪运动

  魏祥奇

  踏冰逐雪,“热”力十足。从北京冬奥会到哈尔滨亚冬会,“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逐步从愿景化为现实。美术工作者由此创作了一大批冰雪运动主题美术作品,为时代留下生动绚丽的一笔。

  纵观美术史,用绘画或雕塑表现体育运动古已有之。早在1万多年前,新疆阿勒泰的墩德布拉克洞穴岩画中,已出现人物滑雪图像。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现代冰雪运动传入中国。萧淑芳、孙宗慰等画家皆曾以油画描绘当时市民在冰场嬉戏的场景。

  新中国成立后,滑冰仍是大众参与冰雪运动的主要形式,古元、戴泽等都有表现市民在公园滑冰的作品。21世纪初,国内滑雪场逐渐增多,而描绘雪上运动的作品仍不多见。直至近些年,伴随中国冰雪运动实现跨越式发展,冰雪运动主题美术创作才从“冰强雪弱”转为“两翼齐飞”。

  纵观冰雪运动题材美术新作,有的表现群众体育热潮,如方向中国画《北京冬天》、申卉芪中国画《雪精灵》等,以随心而动的笔墨诠释运动之乐;有的聚焦竞技体育赛事,如刘成油画《生命的律动》、王巍水彩画《雪岭雄风》(见图六)等,形成极具视觉动感的快照样式。通过丰富的视角、多元的语言,美术工作者将冰雪运动轻盈、愉悦的美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如今,滑雪已成为年轻一代尤为喜爱的冬季运动。每逢雪季,总能在滑雪场看到身着炫酷滑雪服、戴着头盔和雪镜的少男少女们驭雪飞驰。这一新趋势为冰雪运动主题美术创作带来新灵感,一些青年美术工作者以画笔展现滑雪热情高涨的当代年轻人风采。像80后画家刘贯冲的油画《向未来·可可托海之约》,以阿勒泰的几位青年滑雪者为主体,在具象写实中强化表现性,大块面的明丽色彩彰显年轻人的运动活力。美术作品中诸多青春的身影,共同构成朝气蓬勃的现代中国之象征。“滑雪热”还为中国画创新带来契机。像梁明《南山雪霁》等一些表现高山滑雪、跳台滑雪的中国画作品,将滑雪场景与传统山水画形制相结合,形成别具一格的新山水画形制。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走上冰场雪场,冰雪运动主题美术创作将翻开新的一页,以彰显时代气息、充满力与美的艺术表达,让更多人感受冰雪运动的魅力。

  《 人民日报 》( 2025年02月15日 08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