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旅·体育

新画院唤醒旧傣寨

杨文明
2025年02月15日05:29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傣族原始干栏式竹木结构茅草屋。
  何新国摄

  恰逢冬早蔬菜热销季,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定镇弄棒寨堵了个结结实实。到饭点了,何新国还是建议趁天黑前转一圈“南汀画院”。推窗所见,霸王棕、细叶榕,满是热带风情;扶栏远眺,雾锁山头山锁雾。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散发乡愁气息。本就是座无冬之城,再加上何新国的热情,“南汀画院”平添了几分傣家暖意。

  因为“美得像画”,早年间弄棒寨吸引了不少艺术家写生。本世纪初,眼瞅着茅草顶干栏式傣家竹楼接连消失,当时还在学校当老师的何新国比谁都着急。“牛车鱼篓旱船……别人不要的老物件,我就往家里捡。”

  “新国,能不能留几栋茅草房?”听到越来越多的惋惜,何新国2008年痛下决心创办画院。

  “南汀画院”首先在绘画圈走红。“现在想画傣家茅草房,就得来我们‘南汀画院’。”

  “南汀画院”住不下,不少写生学生分流到了附近村民家中。分流不分成,何新国对民宿业主唯一的要求是:画院与学生联欢,得登台表演。原本只有逢年过节时才会跳的傣族舞蹈,如今隔三差五就要跳。此刻,音乐一响,两个孩童换上服装,马鹿舞跳得有模有样。

  何新国说:“画院最大的吸引力,其实是寨子。”村头的香蕉、地里的玉米,隔三岔五就摆到了民宿院子的桌上,任艺术家免费品尝。白天品茶,晚上畅饮。

  傣家传统白棉纸,产量由2012年的80万张增加到了2024年的300多万张。构树皮做的白棉纸能防虫,写生的老师学生成了产品最佳代言人。原本只剩几十户老人还会这份手工,如今村里有了上百家参与这项产业,年轻人比年长者还多。

  工坊里,成摞的白棉纸在阳光下泛着象牙般温润的光泽。清晨时分,村中老人开始了一天的忙碌,经过采料、晒料、浸泡、拌灰、蒸煮、洗涤、捣浆等七道工序,构树皮早已如棉絮,老人熟练地捏出一小团,往纸帘内轻轻一搅打散,再不断拍水让树皮均匀分布。“浇纸”看似简单,但不是巧劲绝难铺匀。待到纸帘缓缓抬起,便是一张湿纸。再经晒纸、砑光、揭纸,11道工序,方能出产一张白棉纸。而新一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艾影则更进一步,一方面游客来了可以体验白棉纸加工流程;二来用白棉纸制作的灯罩和嵌着干花的傣扇,让白棉纸有了更多的销路。画家们的到来,让传统技艺成了门好生意。

  “画院还开了咖啡馆、酒吧。”何新国说,没意识到传统文化价值前,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来说是冲击,但现在传统文化保护好了,吸收越多的外来文化,传统文化越有生命力。

  新画院,唤醒了旧傣寨。从建筑到人文,“南汀画院”的传统没有丢半分;从“文艺栖居”到“向暖而游”,现代化让“南汀画院”的生活没有丝毫不便。“无冬之城、傣家风情,咱们孟定特别适合旅居。但云南适合旅居的何止孟定?”孟定镇党委书记陈宝印感慨地说。

  《 人民日报 》( 2025年02月15日 07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