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村的盒子灯(说说我家乡的非遗)

编者按:这是本版邮箱收到的一篇读者投稿。作者较为细致地介绍了自己家乡的非遗——盒子灯,读来饶有趣味。你的家乡也有独具特色的非遗吧。欢迎大家都来“说说我家乡的非遗”。
伴随大气磅礴的古风音乐,一个个精美别致的彩灯,从高处的盒子中依次脱落,现场传来观众的阵阵惊呼。彩灯的造型十分新颖,青花瓷、甲骨文“福”字、后母戊鼎、红旗渠纪念碑……这是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转发的短视频。
我感到亲切又惊讶。亲切,因为彩灯呈现的元素来自我的家乡河南安阳;惊讶,因为原以为十分遥远的精彩演出,原来就在身边。
春节返乡后,我得知从事这项表演的是安阳许家沟乡河西村的村民,大年初一到初六每晚,他们都会在安阳殷墟考古文旅小镇演出。大年初一,我来到小镇广场,眼前七八个人正围着彩灯做准备。走近打听,里面有盒子灯制作团队的骨干、退休教师王平和。他热情地向我介绍了盒子灯的历史和发展。
盒子灯,被誉为“花灯之王”,也被称为“纸包火”的艺术。《红楼梦》中就有薛宝钗请老太太看“盒子”的片段。单田芳在评书《乱世枭雄》中,对“盒子”燃放八出大戏——《劈山救母》《孙悟空大闹天宫》等描述得非常细致。
河西村制作和表演盒子灯的技艺,已经传承了几百年。当地流传的一句话说:“到彭城,人人会捏盘子和瓦缸;到河西,家家户户会做烟花盒子和炮仗。”每年正月二十七的河西村庙会,乡亲们吃完晚饭就聚在一起进行焰火和灯彩表演。除了点盒子灯,比较常见的焰火表演还有“火伞”和“火马”。烟花燃放时,仿佛一把把巨大的伞在夜空中燃烧,一匹匹橙黄骏马在夜空中飞舞。壮观的场景,让人想起李白的名句“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制作盒子灯的技艺曾一度中断,在乡镇有关单位的支持下,近年许家沟乡重新组织老手艺人聚在一起。他们扎灯、绘灯、装灯、叠灯,研究传统的盒子灯与现代声光电技术的结合,在彩灯的造型设计上也费了许多心思。
盒子灯好看的秘诀,在于每次表演都要重新制作,因此总能给观众带来惊喜。制作使用竹板、丝线、藤条等材料,融合编扎、绘画、剪纸以及烟花制作等传统手艺,还需要经历搭骨架、扎灯、装裱、手绘、折叠等流程。最难的是把花灯一层一层折叠起来,放到盒子里。要保证花灯不被折损,还要让花灯掉落时能够展开得恰到好处,巧妙连接不同的花灯,呈现灯灯相连的效果。
晚上8点,盒子灯表演如约而至,每脱落一盏花灯,都带给人开盲盒般的神秘体验。花灯的最后一层是56朵莲花,彩灯跌落如天女散花般,让我十分震撼。相信家乡人用热爱激活的盒子灯技艺,未来会呈现更多的惊喜。
(作者为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张鑫)
《 人民日报 》( 2025年02月15日 07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