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旅·体育

蓝田社火耍起来

高 炳
2025年02月15日05:29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锣鼓不响,庄稼不长。正月里,地处关中道的陕西蓝田县,社火耍起来了。

  正月初八,陈家沟村十岁娃刘童星,早早爬起床开始化装。戴上纱帽、挂上长须,小男孩成了秦腔戏《忠保国》里的“杨侍郎”。

  这天,陈家沟42个“芯子娃”坐上花车,全村巡游,惹得没选上的娃娃们眼红不已。彩旗飘得紧,秧歌扭得欢,锣鼓敲得震天响,窄窄的村道熙熙攘攘。

  在蓝田,爱社火的村庄,每隔几年就要耍一次。陈家沟上次耍社火时,刘童星还未出生。今年村里选“芯子娃”,他头一个报了名。“错过这个节点,娃一晃就长成小伙子了。”父亲刘凯笑言,“下回再耍社火,小伙子就能去打场子了。”

  当一回“芯子娃”,是这片土地上很多小孩子的梦想。

  离陈家沟不远,肖家坡村74岁老人温养情耍了一辈子社火。作为陕西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肖家坡社火“五年一小耍,十年一大耍”。温养情是村里社火总策划,60多年前还是小孩时,也当过一次“芯子娃”。

  肖家坡村,分南社、北社、中社、上社、西社五个社。肖家坡社火,是芯子、平头桌、旱船、狮子龙灯等民俗娱乐项目的统称,已有上百年历史。乡亲们常说的“看社火”,主要指芯子表演——儿童装扮成经典戏剧、传奇故事中的各种人物,固定在铁芯上,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造型。

  “两个人物,你上我下,能扮文武英贤般般事;三根铁棍,彼长此短,可装刀枪剑戟样样行。”说起芯子,温养情打开了话匣子,“根据道具不同,肖家坡芯子分为伞芯子、吊芯子、花树芯子、大刀芯子、枪杆芯子、门帘芯子……以高、悬、险、惊,闻名十里八乡。”

  温养情至今仍记得,自己当年扮的“芯子”是“吕布”,化妆、提眉、挂上三尺长的翎子,威风得不得了。后来长成青年,他开始敲锣打鼓、安装芯子;随着年岁渐长,开始组织社火表演,最终成了村里耍社火的“大管家”。

  选拔“芯子娃”,颇有讲究。除了形象符合角色外,主要考虑年龄、身高等因素。娃娃们小点的四五岁,大的十一二岁,脚踩椭圆形木头踏板,胸部护有半环形铁支架,胸部以下到脚踝处用布料缠裹起来,固定在铁制的芯子支架上。最后,穿上戏装华服,仪态万千。

  在肖家坡,这装芯子的过程,是要对外村人保密的。铁支架遮在里头,不明真相的乡亲们只看到悬空的娃娃,玄妙而神奇。

  一般快到晌午时,肖家坡社火开始出街。北社社火打头,西社社火跟随其后,后边依次是中社、南社、上社,待五社社火汇合,全村35根社火芯子全部亮相,开始游村。

  巡游时,还有“让社”的规矩——走在哪个社地头上,哪个社的芯子就出列靠边,敲锣打鼓让其他社的芯子先行,本社芯子补于队尾。如此循环,每个社都能当队头、队尾,乡情礼仪可见一斑。

  此时的村里村外,早已挤得水泄不通。巡游队伍最前面,帅旗、横幅开路,三四十面彩旗紧随其后,妇女组成的百人锣鼓队英姿飒爽,各社的芯子赢得众人喝彩。

  “白蛇传”“封神榜”“桃园结义”“三顾茅庐”“织女牛郎”……凌空的芯子造型引来阵阵惊呼,“伞尖尖上能站人?”“刀刃刃上立个娃!”

  只见那空中,有的“芯子娃”舞着水袖凌波微步,有的却管他脚下人山人海,已然呼呼大睡,俏皮可爱的样子让人忍俊不禁。

  白天看“芯子”,晚上耍“地游”。入夜,旱船、竹马、火流星、踩高跷、大头娃娃、狮子龙灯……各式杂耍轮番上演,把这终南山脚下的村庄,变成了新春里的“狂欢地”。

  肖家坡社火,通常连耍三天。先是踩场子预演,然后大耍正式表演,最后一天谢庙上香,祈祝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耍社火,肖家坡的男女老少常常是“总动员”。为了耍得热火,家家户户凑份子,“三百四百不嫌多,五块十块不嫌少”。小孩子当芯子,壮劳力装芯子、抬芯子,老人坐场子招待八方来客。扛旗、敲锣、打鼓者,设计、联络、组织者,更是不计其数。大人娃娃忙前忙后张罗,群策群力,也乐在其中。

  近些年,村里很多青壮年到城里工作,每年像候鸟一样回到家乡。儿时记忆中的社火,已化作内心深处缠绕的乡土情结:春节回家,是避风港,是加油站,更是在城市里奋力打拼的最大底气与最强动力。

  而肖家坡社火,也走出村庄,多次受邀到西安城里表演。在大明宫、大唐芙蓉园等地,精彩的芯子让观者啧啧称奇,国内外游客竞相追捧。

  “趁着还没老,咱要继续耍下去。”温养情和村里几位社火策划人,商议着下一次活动,“就在近一两年,咱肖家坡再耍一场——要耍,就耍大的。”

  登高远望,蓝田乡野草木抽芽,社火的锣鼓尚未停歇,山边的春雷已隆隆作响。有社火开春,地里的庄稼正蓄力萌发,土地上的人们也背起行囊,去勇敢奔赴新一年的梦想。

  《 人民日报 》( 2025年02月15日 07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