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欢乐颂

这是这颗星球上堪称与日月同辉的欢乐颂。它不是一个人的作品,不在一处剧场诵读演唱,同时沉浸其中的人岂止成千上万!
何处能有这样波澜壮阔的欢乐颂?中国!中国的春节就是这样的欢乐颂!
春节,也叫大年。“年”在甲骨文中象征一个人背着丰收的庄稼,过年则是丰衣足食的先民欢乐的庆典。这欢乐的场景延续千年,以至成为今天壮阔隆重的盛大节日。
在我生活的山西临汾,就有门类众多、百花竞艳的闹红火。闹红火由乡村各社发起,因而又叫闹社火。早先,稍大的村庄划分为几个社,大年初一祭过祖、拜过年,各社的人们便欢聚一起,边娱乐边排练。初十之后,村里闹红火,选出各社的优秀节目去乡镇献演。到了元宵节,各乡镇选拔的节目云集县城。声势浩大的演出团队先在广场上表演,继而沿着主街道边前行边表演。直至晚上,火光点燃,逛花灯、猜灯谜,县城欢声笑语盈天,犹如一个大乐园。
闹红火的节目五花八门,有扭秧歌、踩高跷、划旱船、跑竹马、舞狮子、耍龙灯等。这些节目无不寄寓着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扭秧歌,一说“秧歌”本为“禳歌”,祈祷消灾祛恶。踩高跷,寓意出人头地、步步登高。划旱船在北方旱地尤其时兴,平日只走旱路,划船而行,多一条路,前景岂不更开阔?跑竹马,寄托一日千里的雄心。舞狮子,表达降伏猛兽的壮志。至于耍龙灯,一条装裱一新的巨龙,几十人紧握抓手,或高高举起,使之腾云驾雾;或弯转环绕,使之逶迤听命;或落地潜伏,使之择机跃起,这分明是华夏儿女表现降龙伏虎的豪情。说到豪情,更不能忘了威风锣鼓。锣鼓一响,真个如山呼海啸、霹雳雷霆!
好壮观!好豪迈!这壮观豪迈的场景,不是一地一隅的风情,而是亿万中华儿女一起欢乐联动。不用动员,不用号令,从雪山草甸到大漠绿洲,从敖包毡房到竹楼村寨,无处不飞歌,无处不起舞,都在用欢声笑语表达辞旧迎新的喜悦。
源远流长的春节犹如一枚闪闪发光的金币,有正面,还有背面。正面是快乐,背面是乐而不忘忧。中华民族的祖先慎行慎为,将对自然的敬畏、对道德的渴求,悬置在头顶。敬天法祖成为过大年的风俗。大年时,父母已一遍一遍嘱咐儿女:要尊老爱幼、乐善好施,不能自私自利,只图自己方便;要节俭度日、细水长流,不能抛米撒面、铺张浪费;要互助友爱,不能说脏话,更不能吵嘴打架;要清洁卫生,不能往外扫地、倒垃圾,更不能随地泼脏水……这些代代相传、千叮咛万嘱咐的话语,虽然朴实无华,却包含着深刻的道理。每每除夕团聚,这唠叨过多少遍的话语,仍然暖融融入耳,化作晚辈日后的行为指南。
这中国的欢乐颂,惊艳了世界。不同肤色的人们都把目光聚焦到神州大地,聚焦到美满春节。2023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中国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2024年,喜讯又传来:春节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国的欢乐颂,正在成为全球的欢乐颂。
欢乐与共,美美与共!
《 人民日报 》( 2025年02月10日 20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