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阔的现实主义(艺坛走笔)
刚刚过去的2024年,是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10周年。这一年,文艺界全面梳理、呈现新时代文艺的创作现状与发展成就。对美术界来说,这一年最重大的事件是举办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集中检阅过去5年的创作成果。纵览本届美展,呈现出开放、多元的艺术面貌,不仅体现在画种和题材上,更表现在形式、语言、风格等各个方面。从许多参展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新时代的美术工作者对时代精神的敏锐捕捉力,对艺术技法与手法的高度掌控力。
与往届一样,本届全国美展的基底是写实手法加现实题材,这极大地影响和塑造了当前美术界的主流创作面貌。然而在大量现实题材作品中,我们却很少感受到现实主义的精神力量。这个问题不只出现在全国美展中,现实主义的窄化和浅表化,已经成为当前文艺创作的普遍问题。
现实不是轻飘飘的日常,现实主义的现实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能动的,有生命、有分量的现实。现实主义不是自然主义。对于后者来说,视野越狭窄,表达越精确,事实本身就越支离破碎,观察和理解也就越发浅薄。
现实主义也不只是一种风格、一种手法,还是一种观念、一种态度,其背后是一种深刻的人民史观。现实主义创作不只是模仿现实的形象,更要把握现实的能动性与可能性;不是简单复刻事物和事件,而是要参与一个正在生发中的历史、正在形成中的世界。它所展示的不只是写实性的形式面貌、技法风格,更呈现出艺术家对社会的感知、对现实的理解、对人生的感悟、对世界的态度。
历史上的每一件伟大作品都在帮助我们发现现实的新尺度。2025年,21世纪已经过去了近1/4,我们的生活世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娱乐幻觉工业日益壮大,现实正在疾速地自我迭代。身处新的现实语境,艺术能否对我们的生活做出诠释?能否创造出新的感性?能否触达人们的悲欢?能否寄托心灵的探寻?能否让我们在这新现实的激流中安身立命?
此刻,文艺工作者需要沉下心来,化身为这个时代敏感的神经末梢,用自己的创作对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进行系统的研究、敏锐的感知,对我们的生活世界进行细腻入微的描绘、鞭辟入里的分析。这样,艺术就不只是反映事实的镜子,更是照亮现实的灯火。这就要求文艺工作者反身而诚,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把握新时代的脉搏,从时代共同的历史意识与社会感知中提炼出个人独特的现实感觉和生命经验,并将其凝聚为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
艺术的深度就是生活的深度,反之亦然。作为探索者和发现者,文艺工作者不只需要去真诚地生活,从真诚的生活中发现生活的深度,而且需要不断地重新发明自己的艺术语言,用不断更新的艺术语言照亮生活的深处,从生活的深度中发掘出艺术的深度。
对文艺工作者来说,对现实的感知、对艺术语言的探寻,最终要凝结出“艺术命题”。艺术命题是驱动文艺工作者持续探索、欲罢不能的创作引擎,是艺术实验的源头活水。一名文艺工作者到底能走多远,往往取决于他是否找到或建立起自己的艺术命题。许多著名艺术家有独特的艺术手法和语言、风格与面貌,却终身未能找到自己的艺术命题。艺术命题不是纯粹的形式语言问题,而是从现实的机理中、从艺术史的脉络中、从生活世界的真实感觉中发展出来的。现实主义的艺术命题,就是在现实的探寻中实现自我之探寻,在回应历史中创造历史,在生活世界的表现与解释中推进艺术语言的批判和实验,因而打通内外主客,贯通艺术与现实。
为了确立自己的艺术命题,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需要进一步打开胸襟,放开怀抱,自觉承续古今中外的艺术传统和文化脉络,敢于遥想具有世界性和未来性的大命题。更重要的是,文艺工作者要积极投身新时代蓬勃发展的社会现场,更真挚、更热烈地去生活,更深地融入社会进程。因为只有深耕社会才能理解现实,只有理解现实才会理解自己,只有最接地气的人生才最深刻、最丰满。现实是有深度的,生活是有温度的,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只有在对现实生活的观照与描绘中开启身心,贯通群我,才能创造出现实主义的广阔光谱,才能谱写出新生活的绚丽诗篇。
2025年,我们期待一种更加开放、多元的现实主义艺术实践。我们相信,在21世纪,现实主义依然是一条具有无限潜能的宽阔的艺术道路,在这条路上——世界气象万千,一切生机勃勃。
(作者为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 人民日报 》( 2025年01月05日 08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