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白石老人一同开启京华漫步(古悦新喜)
成都市美术馆“天趣画境——齐白石沉浸式数字光影艺术展”现场。 |
“经典作品可拆卡片书”文创产品。 |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齐白石在北京——纪念齐白石诞辰160周年特展”现场。 |
齐白石的艺术至今为人们所喜爱,或许是因为他天趣自成的魅力,或许是因为他大道至简的精魂,或许是因为他灿烂如花的热情。他的真实、幽默、勤奋与执着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我们总能在他的作品中找到与这个时代同频的脉动,找到艺术创新创造的灵感。也许,这就是“人民艺术家”的力量。
为纪念齐白石诞辰160周年,北京画院从展览、论坛、出版、数字化建设、国际交流等多个层面,策划推出了一系列艺术活动。
从2023年开始,我们陪白石老人回到他的家乡湖南,一解“客中月光照家山”的乡愁。梅公祠旁的荷塘小路,星斗塘前的竹林游虾,枫林亭下的祖孙相依……帧帧画面承载了齐白石的浓浓乡思。除却精彩画作,首次呈现的齐白石沉浸式数字光影艺术展运用全新技术手段,带观众走一程齐白石走过的人生之路。当观众站在齐白石的视角感受他观察到的生命万象,也就更能体会作品的创作环境与故事背景。
我们陪白石老人远赴欧洲三国巡游,重现“海国都知老画家”的盛况。在德国,“不喜平庸——齐白石的艺术世界”展览以诗、书、画、印为线索,展现白石老人自然、自在的艺术风格。在瑞典、拉脱维亚,“花好月圆——齐白石艺术中秋主题特展”以齐白石的篆书四言联“月圆天宝、花好年丰”为线索,探索其艺术中的民间意趣。配合展览还举办了多场讲座和体验活动,使外国友人可以深度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我们陪白石老人重回南粤大地,追忆“好梦无由续广州”的快活。齐白石生前在友人的邀约之下,曾两次到访广东,辗转广州、肇庆等地。其间,白石老人领略了满树荔枝、芭蕉楼阁、十里木棉等南粤风情,这些景物成为日后萦绕他心间的画意诗心。“好梦无由——北京画院藏齐白石精品展”囊括了齐白石在人物、山水、花鸟等各个门类中的艺术珍品,同时展出“人民艺术家”证书等重要文献,以纪念齐白石与南粤大地跨越百年的又一次重逢。
我们还陪白石老人西行入蜀,一展“白云深处作神仙”的逍遥。齐白石有众多蜀中弟子,更与许多川籍人士结缘。展览专辟一章重点梳理齐白石与巴蜀之间的深厚情缘,展出齐白石在成都时所作书画、关于白石入蜀的新闻报道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为川军将领王缵绪所作、现为国宝级文物的大型山水作品《四季山水屏》,首次在成都展出,为观众呈现了齐白石“衰年变法”后的艺术高峰。
多地巡展让“齐白石”这一文化IP迅速走近观众,创新性的数字展览、多品类的文创产品、重交互的观众体验等,频频引发观展热潮,参观人次超350万次。我们欣喜地看到,创新策展理念、转化策展逻辑和展陈方式,可以激发传统书画在当代的活力。
几次远游过后,我们也在思考,齐白石与北京的在地性关联应该如何书写?基于扎实的研究,我们决定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举办“齐白石在北京——纪念齐白石诞辰160周年特展”。目前展览正在对公众开放。这次展览可以看作是策展上的又一次“进阶”——区别于以往按题材、风格的叙事逻辑,从齐白石三入京华讲起,讲他在北京的生活、在北京的交游以及如何从一个无人识的“北漂”成为“人民艺术家”的故事。
我们将展厅变身为齐白石在北京的足迹“地图”。在这张“地图”上,随着光影流动,白石老人居于北京的交游与变法,安于北京的创作与教学,享于北京的成就与盛名……一帧一幕,借由200余件绘画、书法、篆刻、文献等媒介以及生动的场景复原,向观众铺展开齐白石在北京的精彩人生。观众来到这里,可以在法源寺的丁香树下吟一首小诗,找寻齐白石题写着“真有天然之趣”的呆萌小鸟。这是1919年他来北京寓居法源寺时,看到地上有磨石印迹好似鸟雀,特意寻纸勾画存之。也可以在梅兰芳的缀玉轩前唱一首小曲,遥想当年齐白石教授梅兰芳绘草虫,一纸绘毕,梅兰芳在园中清唱一段《贵妃醉酒》为报,写就知己相惜的佳话。还可以在陶然亭的湖畔,细数秋天被风吹落的银杏叶,碧波如许、满地金黄。白石老人将生圹选在这里,漂泊半生仍决意就此长眠,才知他与北京的深厚情感,当初刊刻“故乡无此好天恩”所言非虚。
为了让展览的诉说更有温度、表达更贴近真实,策展团队翻遍北京画院收藏的齐白石日记、信札、诗草与杂记。他经荣宝斋出售字画、印章的账单;在沦陷期间贴出“停止见客”的门条;徐悲鸿送来鲥鱼并叮嘱“不必去鳞,因鳞内有油,宜清蒸,味道鲜美”的书信……这些泛黄的纸页,让上个世纪那一张张面孔变得鲜活,也让我们历时5年打造的“齐白石在北京”研究更加饱满立体。这项研究基于北京画院10多年来梳理的学术成果,我们从历史文献中找寻齐白石在北京的足迹。他在哪里居住、在哪里访友、在哪里听戏,又喜欢在哪里下馆子……一应俱全。我们希望能够让研究反哺于生活,应用于现实,于是让齐白石化身文化向导,带领观众换一种视角,领略不一样的北京城。为此,研究团队结合最便捷的文旅体验模式,开发“齐白石带您看北京”微信小程序,绘制齐白石在北京的打卡地图,通过线上与线下双向引流的形式,让观众与白石老人一同开启京华漫步。
借助数字技术,展览让齐白石以新的形式走近大众。我们将文字研究转化为360度沉浸式数字光影空间,齐白石笔下的四时晴雨不再是定格的画面,春草、夏花、秋虫、冬雪瞬间有了生命的律动。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观者可以进入微观世界,看到墨汁在宣纸的纤维中如何蔓延;还可以纵览古今,看到全人类在表达“似与不似”这一命题时的风格流转。比如,通过数据运算,人工智能技术可借白石笔意描绘他生平未能得见之景——北京的鸟巢和水立方、旧金山的海湾与金门大桥……仿佛白石老人曾经在这里驻足,借此“山”来娱目了。
这不禁让我们深思,随着科技发展,当人工智能成为新的笔墨,谁又是谁的他山之石呢?
(作者为北京画院美术馆艺术总监)
版式设计:张芳曼
《 人民日报 》( 2024年12月29日 08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