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赋能防沙治沙(开卷知新)
在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太平地镇拍摄的“三北”防护林。 |
甘肃张掖市临泽县板桥北滩50万千瓦光伏治沙示范项目建设现场。 |
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事关我国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要坚持科学治沙,全面提升荒漠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防沙治沙工作和“三北”等重大生态工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科技在其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代新征程,科学技术将进一步赋能中国防沙治沙,防沙治沙的中国方案也有望漂洋过海、造福全球。
防沙治沙不是要消灭原生沙漠,而是要防治土地荒漠化
提到防沙治沙,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要去消灭沙漠、荒漠,实际上并非如此。沙漠是天然存在的,在人类文明甚至是人类诞生之前,地球上就已经有了沙漠。位于中国的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至少在距今260万年的第四纪地质历史时期就已经形成了。
防沙治沙也并非是消灭原生沙漠。荒漠生态系统和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一样,也有自己独特的生态功能,具备一定的“生态价值”。不但没有必要消灭沙漠,反而应该鼓励保护独特的、原生的荒漠生态系统,不要去过多地人为干预、过度开发利用天然沙漠。据核算,2019年中国荒漠可以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约为5.7万亿元人民币,这是一笔巨大的生态财富。
在防沙治沙中,“防”和“治”的对象到底是什么?从科学角度来说,是荒漠化或沙漠化(沙漠化是荒漠化的一种主要类型)等土地退化现象。根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定义,荒漠化是指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共同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通俗地说,就是受人类活动影响,原有非荒漠地区产生类似荒漠的景观。荒漠化与干旱和人类活动直接关联,如果温度升高、降水减少、人类不合理活动加剧,就会导致荒漠化土地面积增加。所以我们要防治的,并不是原生的、天然的沙漠,而是荒漠化的土地。
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癌症”,土地退化会让人们失去可以耕种的土地,还会加剧沙尘灾害,造成财产损失。在我国“三北”地区,荒漠化曾经十分严重,风沙肆虐、生态恶化,极大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1978年,党和国家决定实施“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此后又相继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国家生态工程。40多年来,在科研工作者、沙区群众等的不懈努力下,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防沙治沙道路,我国荒漠化土地扩张的趋势得到了根本性遏止。重点治理区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保护生态与改善民生步入良性循环,荒漠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综合运用科技手段防沙治沙,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防沙治沙就像滚石上山,丝毫不能放松懈怠。总结成绩背后的经验,除了依靠国家的政策支持、人民群众的勤劳智慧,也离不开科技的关键作用。防沙治沙是实践性很强的科研工作,一大批相关工作者和科学家正在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在实践一线创新技术,为科学治沙打造更多利器。在科技赋能防沙治沙方面,有3项突出技术成果值得关注。
——“中国魔方”草方格。草方格是指在容易流动的沙丘上用麦草、秸秆、小树枝等材料,扎成一定距离见方的格子,以固定“沙龙”,削弱风力侵蚀,起到防风固沙、截留降水的作用。上世纪50年代末,草方格引进到中国,起初,直接照搬国外规格,应用在中国的防沙治沙中,效果并不理想。沙区百姓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实践,因地制宜改良了草方格技术,固沙效果显著提升。后来,这一方法被广泛应用在其他国家防沙治沙领域。如今,中国的治沙专家发明了可以自动编织、构筑草方格的现代化机械设备,实现了从人力手工到机械化治沙的技术革新。
——“五带一体”铁路治沙技术。包兰铁路是我国第一条穿越大沙漠的铁路,沿线腾格里沙漠的流动沙丘经常会在短时间内覆盖铁轨。如何有效地保护铁路线,在当时成为一道难题。防沙治沙工作者经过反复试验和技术创新,发明了“五带一体”技术,即运用固沙防火带、灌溉造林带、草障植物带、前沿阻沙带、封沙育草带进行铁路治沙。由此形成的“包兰铁路沙坡头地段铁路治沙防护体系”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标志中国防沙治沙实现重要技术突破。目前,包兰铁路运行平稳,科学治沙为当地发展和百姓生活带去了实实在在的福利。
——“光伏+治沙”新业态。荒漠化地区往往光照充足、缺少降水,适合发展光伏发电产业。能不能把防沙治沙和光伏产业结合起来?科研工作者改进光伏面板,将其大片布置在荒漠化土地上,像遮阳伞一样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又在板下种植优质牧草和灌木、板间养殖牲畜,形成凝聚科技力量的综合防沙治沙新模式。这一模式摸准了防沙治沙的“脉”,开出了科技的“方”,把发展光伏产业和沙漠治理、节水农业相结合。地上发电、地面种植和板间养殖形成组合拳,既解决了能源问题,又解决了治沙问题,还实现了农民增收,以科技力量助力荒漠化地区实现乡村振兴。
现在,“光伏+治沙”模式已取得显著成效。位于黄河“几”字弯上的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依托中国林科院40多年来的观测和实验,立足河套灌区实际情况,大力发展光伏生态产业、营造防护林带、构筑防护林网。光伏面板下,牧草、饲料、土豆、山药、瓜果长势喜人,新鲜瓜果蔬菜实现工业化生产。在库布齐沙漠,有治沙企业自主研发光伏立体生态治沙技术。比如,太阳能提水灌溉系统利用光伏板发电、储能并驱动水泵提水灌溉,生态和经济双丰收,还推动了特色农业和文旅产业发展。
讲好防沙治沙故事,生动展现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中国防沙治沙的科技亮点远远不止以上3例。当前,国家高度重视科学治沙,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全域治理的科学理念正在深入人心,有力指导了沙区的生态建设。瞩目未来,科技作为生态建设发动机、助推剂、加速器,将进一步推动防沙治沙事业新发展。
实现科学治沙蓝图愿景,还需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通过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形成科技矩阵,鼓励交叉学科研究,打通防沙治沙科技从研究到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建立与荒漠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长期观测、评价与研究体系,以科学的制度设计促进防沙治沙科研工作开花结果。还应加快机构建设和科研能力建设,“三北”等生态工程已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需要与之相匹配的管理体系和科研体系,吸引更多人才投身到防沙治沙事业中来。
在更好科学治沙的同时,我们还要进一步讲好中国治沙故事。依靠防沙治沙新技术新成就,科学、系统、综合的中国防沙治沙经验正在走向全球。2016年,国家林业局与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共同发布《“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共同行动倡议》。2017年,中国成功举办《联合国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我国防沙治沙工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连续举办了8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向世界各国生动展示了防沙治沙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未来,中国防沙治沙的新科技将造福更多深受荒漠化影响的国家和人民。
防沙治沙依靠科技,也依靠滚石上山、久久为功的精神。中国治沙不畏艰难的生动实践,孵化出磴口模式、库布其模式、敦煌模式等多种不同地理条件下的治沙模式,还涌现出“人民楷模”王有德、“时代楷模”八步沙六老汉等一批治沙模范,孕育出“塞罕坝精神”“三北精神”等。相信在强大科技推动下,在榜样模范的精神激励下,“三北”工程和防沙治沙事业一定会取得更大成就,荒漠化土地一定能重新焕发绿色生机。
(作者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版式设计:沈亦伶
推荐读物
《中国防治荒漠化70年(1949—2019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编;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林业卷):张守攻主编;www.zgbk.com。
《中国的荒漠化及其防治》:慈龙骏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中国治沙启示录》:卢琦、杨有林、王森、刘拓等编著;科学出版社出版。
《 人民日报 》( 2023年07月21日 19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