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音符与时代脉搏一起跳动(艺海观澜)
只有走进社会生活,走进人民实践的深处,感知时代脉动,聆听时代心声,才能写出人们心中的歌。
曲随时代,歌由心生。作为一名音乐工作者,随着创作实践的积累,我越来越深切感受到,音乐离不开生活的沃土,创作离不开人民的滋养。只有走进社会生活,走进人民实践的深处,感知时代脉动,聆听时代心声,才能写出人们心中的歌。
上高原、下海岛、去矿山、走军营,这些深入生活的经历,帮助我打开心胸,从广阔天地间汲取养分,将新鲜而又强烈的感受倾注笔端,流淌在乐谱中。2017年,为了给纪录片《辉煌中国》创作主题曲,我多次深入沿海城市、深入改革开放前沿采风,用心感受国家发展的铿锵足音。党员和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各行各业创新热潮涌动,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改善和脸上由衷的笑容,都成为音乐创作的灵感,歌曲《新的天地》就是这样产生的。“风里雨里航程壮丽,千里万里阳光在心里”。我希望能以深情回荡的旋律,展现国家令人瞩目的发展变化,展现时代之“新”如何稳稳地落在百姓之“心”。
“你是我的一切我的全部,向往你的向往,幸福你的幸福。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万水千山最美中国道路”,一首《不忘初心》在祖国大地广为传唱。这是我为“永远的长征——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创作的歌曲。作曲过程中七易其稿,头脑里构思的草稿更是无以计数,半年时间里我夜不能寐。创作伊始,我就在思索:这种重大题材的音乐作品,之前往往采用民歌或美声的形式演绎,前辈音乐家们已经创作了很多经典之作,沿用之前的方式来写这首歌恐怕很难超越。而且,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听觉习惯已渐渐发生改变,80后、90后听的多是流行歌曲,那么在这次创作上能否大胆突破、尝试新的表现手法呢?
最终,《不忘初心》采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通俗艺术形式来谱曲,娓娓道来,力求既抒情感人又催人奋进。事实证明,这种尝试是成功的,歌曲推出后受到广泛欢迎。我在各地听到多种多样的演唱形式。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当晚,天安门广场上数万人共同高歌《不忘初心》,台上台下共情共鸣,成为永远铭刻在我生命中的记忆。前不久我去西藏采风,这一天清晨,窗外忽然传来《不忘初心》的歌声!那是边防线上解放军战士在歌唱。那一刻我非常感动,既感动于士兵们发自内心的歌声,也感动于祖国的强大和人民的同心同德。
回首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许多歌曲表现阳光普照下的中国,高楼林立、人潮涌动、繁花盛开,一派蓬勃生机;其实,夜晚的中国也很美,华灯初上时、万家灯火处,中老年人热情欢快地跳着广场舞,年轻人身姿潇洒地玩着滑板,分外暖心和睦。歌曲《灯火里的中国》正是从这样的角度歌咏改革开放,歌咏日新月异的生活。作为曲作者,我深知它是一首演唱难度很高的歌,音程关系大起大落,非专业人士很难掌握。没想到,在2021年央视春晚上演出后,这首歌竟然在网络上引发竞唱热潮,大学生、中学生都爱唱。这首歌之所以受欢迎,也许在于它让人们感同身受,让人们看到国家的发展与每个人的梦想密切相连。
近年来,我先后担任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文艺晚会《我们的四十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奋斗吧 中华儿女》等大型文艺演出的音乐总监。为筹备演出,我们会对重点歌曲进行梳理,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种强烈的感受:只有和党、和人民心连心的作品,才能够被久久流传;唱出人们心声的作品,往往也成为时代的记忆。音乐作品的创作就是如此,只有扎根生活的土壤,承载着人民的心声、时代的记忆,并且将这一切转化为动人的旋律,才能百听不厌,经久不衰。
新时代文艺创作呈现新气象。10年来涌现出很多优秀音乐作品,在每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都有悠扬的旋律传唱。瞩目未来,我将肩负音乐工作者的使命,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创作出更多有真实生活体验、有强烈家国情怀、与人民共鸣共振的作品,让笔下的音符与时代脉搏一起跳动。
(作者为国家一级作曲,本报记者胡妍妍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2年09月23日 20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