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一山鸟鸣声(逐梦)
蓝喉蜂虎。 |
红嘴相思鸟。 |
黄胸鹀。 |
图为前去观鸟的陈志高。 |
江西九连山有“三多”:树多、水多、鸟兽多,其中以鸟为最。这些大山的精灵追风逐云,穿林越岭,食于山间,栖于树巅。这些鸟儿都有一位“老朋友”——江西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润洞保护管理站站长陈志高。
2022年春节前,我驱车500多公里,抵达南岭东部耀眼的明珠——九连山。刚把车泊在管理站小院内,就见一个头戴渔夫帽的壮硕汉子,一脸微笑,迎上前来,伸出厚实的大手,与我紧紧相握。他就是陈志高。
我们年纪相仿,我也曾是一名林业工作者,因此和他一见如故。数日的采访,朋友般的相处,我一次又一次被他那些平凡而动人的爱鸟护鸟故事所打动……
一
龙南市地处江西省最南端,群山环绕。1974年,陈志高出生在这里。他初中毕业后,机缘巧合,被招进九连山保护区,从此与这座苍翠大山和栖息其中的万千生灵结缘。
陈志高初入九连山时,只见树木密密麻麻,浓密的绿荫遮天蔽日。山一座连着一座,连绵不断。最突出的感觉是静。虽有山风穿林、群鸟鸣唱,但“鸟鸣山更幽”,衬托出的只是九连山更加深邃的寂静。
我在陈志高的带领下进入九连山腹地虾公塘,穿行于原始森林。隆冬时节,山中空寂无人,却又隐隐有声:低处,虫鸣如欢唱;中部的混响来自山风,树叶随之摆动如绿涛荡漾;高处则是众多鸟儿啾啾嘶嘶,似乎于林间树上、天空、云里相谈甚欢。陈志高对我说:“寂寞时,听听鸟叫,心情就好多了。”
说起九连山的群鸟,陈志高永远记得1991年仲春的那个雨天。
那是他第三次跟随同事进山巡护,查看保护区内有无违法违规行为。行至中午时分,在山林深处,一张硕大的网赫然出现在一行人面前。网格间挂着许多大大小小的鸟,大多奄奄一息,一眼望去,令人心惊。
陈志高惊问:“那是什么?”
同事说:“非法捕鸟用的。”
上前一看,鸟儿有的还在挣扎,有的已经一动不动了。当时的陈志高只认识其中一种鸟:麻雀。他们赶紧把网拆除,放飞幸存的几只小鸟。
继续上路巡护。陈志高问:“他们为什么捕猎鸟儿?”同事答:“有人把这些抓来的鸟儿拿去卖钱。我们要坚决打击这种行为。”一路上,陈志高都为那些死去的鸟儿暗自悲伤。
山中天气多变,雷雨突然来袭。他们一行人走在半山腰,正处在落雷的危险区。一道道强光闪过,雷电从高空倾泻而下,闪光与炸响令人毛发直竖、浑身发麻。他听见同事喊他赶紧下山,躲开大树……
等到了安全区,同事半开玩笑地说:“要是被雷打中了,你怕不怕?”怕当然是怕,但想到那些无辜的鸟儿,那也是一个个生命啊,怎么能弃它们不顾?
无独有偶。2015年初夏,陈志高带着两个新入职的同事巡护九连山最高峰黄牛石,行至海拔1300米处,云团飘来,闪电如巨剑当空。头发立竖,人发麻,惊恐写在新同事的脸上。陈志高赶忙招呼大家撤离,就像当年老同事对自己那样。
一样的雷电,不一样的角色,一晃就过去了25年。
这25年来,陈志高全身心投入工作,通过日常巡护、重点走访、普法宣传等,令捕鸟的罗网、抓野鸡的铁索、围猎野兽的铁夹等在九连山基本绝迹。与鸟儿的朝夕相处,更是让他练就了“闻声识鸟,依影认鸟”的绝活儿。
二
从巡护排查到设卡抽检,从森林防火到环境调研,从生态宣传到联合执法……陈志高把对鸟的爱,化作对工作的痴迷、对保护手段的创新、对自然保护的虔敬。
如何让鸟类不受伤害?陈志高创造了一套新的工作方法。他知道,大多数当地百姓都遵纪守法,偷猎的总归是少数。在掌握了有偷猎行为人群的基本情况后,陈志高通过走访、谈话、帮扶、找亲友去说服、联系村干部去教育等方式,一遍又一遍地开导、感化他们。对于生活困难的人,陈志高帮他们出点子,鼓励他们出去打工挣钱,或者在家搞副业、创家业……
观念一变,局面一新。人们眼中的九连山,不再是木头和野味,而是清新空气、优质水源、森林美景,以及可以休闲观赏的多样物种。改变“靠山吃山”的“吃法”,“农家乐”“生态游”让山里人享受到了更多的实惠。
即便如此,巡山的工作依然不可放松。就在我抵达九连山的前一天,陈志高还在巡山观鸟的路上,收获了一份“意外惊喜”。
2022年1月26日,南方小年,陈志高正常上班。戴上渔夫帽,长焦相机扛在肩,望远镜挂胸前,录音笔揣进兜,出门去巡护。途中,一群灰白色小鸟吸引了他的注意。他赶紧安好三脚架,架上相机,调好焦距。镜头里的鸟,上体暗灰色,黑色纵纹点缀其间,下体白色,胸和两胁烟灰色。这形象,陈志高在鸟类图谱上多次见过。他一时激动得心跳加速,自他来九连山工作以来,这种鸟还是第一次进入他的镜头,也是第一次在九连山被观测到!
这些年,九连山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吸引了众多鸟儿前来栖息,能观测到的鸟类品种也越来越多。九连山的鸟类大家庭喜添新成员,这让鸟儿的“老朋友”陈志高怎能不激动?
我的运气不错,陈志高带我去观鸟时,也见到了这种灰白色的小鸟。但我左看右看,只觉得这鸟像麻雀。在我意识里,所有的鸟都可用麻雀来作为参照,毕竟我说得上熟悉的鸟只有这一种。而陈志高细数其体态特征,描绘其动作、声音以及生活习性等,那兴奋而快乐的神情,就像孩子得到了心仪已久的礼物。
当晚,陈志高连夜将这次观测到的鸟儿种类、数量、坐标点等信息,上传到鸟类爱好者们交流的网站,与大家分享。
这次采访,我见证了陈志高在九连山的新发现,也见证了他眼神里的满足和幸福。我第一次切身感到,人与鸟的相遇,竟是如此难得的缘分。
陈志高日常巡护时观鸟拍鸟所使用的,是2014年配置的专业拍摄设备。在此之前,他靠的是双耳聆听,外加望远镜辅助。感谢森林赐予的原始寂静,让鸟声清越动听;感谢森林深浓的绿,映衬出鸟儿清晰的舞姿。九连山的鸟儿飞来飞去,飞不出他那双关爱的眼睛。
陈志高的寻鸟、观鸟、研鸟颇有成果,九连山保护区管理局也因势利导,启动保护区鸟类调查和监测工作。陈志高的劲头更足了,他将爱好融入工作中,把生命融入大山里。
三
寻鸟路上,收获多多,但也常常伴随着汗水和付出。
海南鳽,这种鸟有个神奇的特性——无声飞行,昼伏夜出,数量稀少且行踪难觅,因此成为鸟类爱好者心目中“最神秘的鸟”之一。此鸟在中国首次被发现,是在海南的五指山。近些年,广西柳州、浙江千岛湖和广东车八岭保护区等地的观鸟爱好者都观测到它的出现,其风采让观鸟者们大饱眼福。车八岭保护区距九连山仅数十公里。陈志高坚信,九连山保护区应该也能观测到海南鳽。但多年来,他潜冬猫夏,守在海南鳽可能出现的地方,却始终一无所获。
2020年,国家建设的哺乳动物红外线监测系统,意外地在九连山捕捉到海南鳽的身影。陈志高闻讯,立即守株待“鳽”,蹲守在海南鳽出没地,静候鸟儿出场。终于,它们来了,在光线模糊的黄昏时分翩翩起舞。看,它那标志性的漆黑大眼,圆溜溜的,十分惹人怜爱。粗大的白色过眼纹延伸至耳朵上,修长的脖子透出高贵的气质。灰褐色的羽毛,点缀着白色的碎花。一双长腿涉水无忧,捕食小鱼、蛙、昆虫的时候,动作十分优雅。
那一刻,陈志高在心中感慨,很多观鸟爱好者穷尽一生也不能亲眼看到海南鳽,自己却能近距离多次观察到,从事这份工作是多么幸福啊!
观测海南鳽的时候,陈志高还意外发现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斑头大翠鸟的踪影。由于斑头大翠鸟的种群数量连年下降,多地观鸟爱好者都难觅其踪迹,九连山更是多年不曾记录到。陈志高的观测记录,让爱鸟人士放宽了心——原来斑头大翠鸟并未绝迹。斑头大翠鸟外形靓丽,在九连山一经现身,就吸引了众多观鸟者前来一睹芳容,成了九连山的又一块“招牌”。
有时,人鸟之缘来得十分辛苦。陈志高起早贪黑,掐准鸟类出巢和归巢的时间,静卧山林,只求“一面之缘”。那年,为了寻找红尾歌鸲,陈志高在山中一连蹲守了7天,饿了啃块饼干,水喝光了就接点山泉,困了就裹上睡袋在树下酣眠。观鸟之苦,最难熬在冬夏。夏天蚊虫滋扰,蛇和野兽更带来重重危险。到了冬天,山里寒风刺骨,再厚的羽绒服都抵挡不住那阵阵湿冷。但是所有的困难都被陈志高一一克服,他的心中只有观测成功的欢喜。
有时,人鸟之缘又来得易如反掌。2020年,国家投资建设的红外线监测系统,让九连山保护区的动物观测工作如虎添翼,不仅成功观测、记录到斑林狸、豹猫等兽类,还有黄腹角雉、白鹇、白眉山鹧鸪等一批珍稀鸟类。陈志高只需查看记录,再将数据导出,就行了。
数十年来,陈志高获得野外观鸟记录2000多份,拍摄鸟类生态照片和视频16万张(帧),为九连山240多种鸟类建立了生态影像档案,为九连山新增鸟类记录68种,为江西省新增鸟类记录2种。
风里雨里,寒来暑往,陈志高行走莽莽绿海,只为镜头里那惊鸿一瞥,林间最美丽的遇见。
四
陈志高多年“深耕”九连山观鸟护鸟事业,渐渐有了一些名气。国家级、省市级媒体,都报道过他和九连山的故事。媒体宣传九连山,陈志高是乐意的,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但他更想亲手为九连山的鸟儿留下一些足以流传的“作品”。
于是,他邀请古诗词专家遍寻《唐诗三百首》,找到与鸟有关的诗句,然后配上相关照片和视频,以及鸟类介绍文案,交由专业公司制作出一系列鸟类文化科普视频。视频画面精美、内容丰富、通俗易懂,为中国鸟类科普宣教做了有益的尝试,在中国林学会举办的科普微视频比赛中获奖。
而《江西九连山鸟类图谱》,则是他多年心血凝结的成果。翻开图谱,其中的鸟类图片,大多是陈志高拍摄的。翻阅一张张精美照片,仿佛置身于九连山鸟影翻飞的茫茫山林,鸟儿的鸣唱似乎就在耳畔。这本图谱共收录鸟类18目62科286种,对每种鸟进行了简要的介绍,是目前九连山保护区最完整的一本鸟类名录、图谱,于2020年正式出版。陈志高最大的愿望,就是把它做成科学性强的九连山鸟类工具书,为自然保护和生态科普工作者奉献一部精美的野外观鸟指南。
图谱的出版令人振奋,而陈志高在鸟类研究领域的另一项成绩,更深深鼓舞了他——他做梦也没想到,初中毕业即参加工作的自己,竟有一天能登上大学讲坛。
故事还得从2017年说起。当时,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一名副院长带领一个教授考察团深入九连山,进行仿生学研究。陈志高热情地接待了他们。短短几天的相处,教授们被陈志高的博学深深折服。陈志高辨识鸟类声音、模仿鸟儿叫声的本领,更令他们印象深刻。教授们以为他是国内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一问才知,竟然只是初中毕业。即便如此,带队的副院长仍真诚热情地邀请他来大学做讲座。但陈志高只当是客套话,一笑而过。
2018年6月,一纸邀请函送达,外加多通电话沟通,陈志高才知道他们当初的邀请是认真的,自己真的要登上大学讲坛了。
面对台下的在读研究生和教授们,陈志高谈起九连山的鸟儿,毫不怯场。那一刻,他仿佛就站在山里,在阵阵鸟鸣的环绕中,从容地向众人“细数家珍”。台下的师生们聆听了这场来自鸟类观测一线的“第一手”报告,增长了不少见识。互动环节,师生们提了一些关于鸟类筑巢的问题,陈志高一一作答,并分享了大山里拍摄的鸟巢图片,供他们进行仿生学研究之用。回到九连山后,陈志高还应约在大山深处捡了几个鸟儿废弃的鸟巢,给广州大学寄了过去。
陈志高因为热爱而钻研、精进,并以各种方式发出中国自然保护基层工作者的声音。放眼中国大地,还有千千万万个“陈志高”在祖国的各大山川,恪守着自然保护者的神圣职责!
大山无言,寂静有声,那是鸟类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者们唱出的最美赞歌。
《 人民日报 》( 2022年06月20日 20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