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城市:从理念变成现实
我们的办公区就在兴隆湖畔,窗外是碧波荡漾的湖面,远处是绿意盎然的小山。每当抬头望向窗外,“宛在湖中央”的感觉就油然而生。在公园城市工作,幸福感真的是爆棚啊!
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天府新区考察时作出系列重要指示,强调“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公园城市”这个全新的名词,一下子就打到了我的心坎上。后来看到相关新闻报道,我感到十分兴奋,“公园城市”也悄悄在我心里生了根。
关于“公园城市”,我也曾有过一些疑问:它是花园城市、园林城市吗?它是在城市里建很多公园吗?在工作中,我渐渐有了一些答案:公园城市是一种全新的变革,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道路,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这两年,公园城市理论迅速兴起,学术界和业界都展开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我总是不间断地流连于各种研究成果之间,想要对公园城市有更透彻的理解。
我发现,公园城市的关键在“公”,它是以人民为中心的、达成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状态。公园城市不是在城市里多放几个公园,而是整个生态、生活、生产的系统要充满生命力,要有更多的百姓可以参与、共享,陪伴城市一起成长。
在成都,公园城市已经从理念变成现实。我们看到,成都的生态空间越来越多,市民走出家门就能直观感受到公园城市的美,传统与现代、国内与国际的文化交流让城市的文化底蕴越发深厚,宜居环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西南飞,全新的城市治理模式提升着市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印发《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明确了成都建设践行公园城市的路径。在总体方案指引下,成都正奋力朝着更生态、更宜居、更善治的方向奔跑。
作为公园城市建设的工作者、研究者,我越发感觉自己责任重大和积累不足。我今年考取了武汉大学城市规划方面的研究生,希望通过加深学习更好地服务成都公园城市建设。(本报记者周洪双、通讯员陈晨采访整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