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旅·体育

“永远是紧紧相依的石榴籽”——诗集《达斡尔艾门之歌》读后

2022年03月25日18:06 | 来源:光明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永远是紧紧相依的石榴籽”

   吴颖丽的《达斡尔艾门之歌》(作家出版社2021年12月出版)是一部达斡尔儿女献给祖国母亲的深情之歌。“艾门”是达斡尔语“民族”的意思,这首诗的题目就是“达斡尔民族的歌”。这部长诗近400行,分为《山水之子达斡尔》《世代忠烈达斡尔》《生生不息达斡尔》三个篇章。

   在诗集的开篇《山水之子达斡尔》中,诗人采取“我”(诗人)向“你”(读者)讲述的语式,诗意描摹了达斡尔族的发祥史。关于达斡尔族的由来,曾流传着“青牛白马”的神话传说,诗人用她溢满诗情和想象的语句,层层叠叠为读者铺陈出这段传说的优美和浪漫。在连续五个段落里,她采用“真想化作神女,去看……”的句式开头,将天女与仙人的巧遇生息,将先人打猎放牧、耕耘收获、繁衍壮大的历史,将达斡尔族几经迁徙却延绵不绝的奇迹,满怀深情地一一唱出,令达斡尔族的形神跃然纸上。

   历史上,达斡尔族不仅曾在东北戍边,还曾远赴新疆、西藏等地驱除内外侵扰,守护和建设着伟大祖国的壮丽边疆。在《世代忠烈达斡尔》中,诗人集中笔墨描述了达斡尔族忠烈戍边、艰辛屯垦的感人事迹,“为了斩断边疆隐患,实现国家统一/忠烈的达斡尔人曾将自己的身心无私献祭”等句段掷地有声,热情讴歌了抗击外辱英勇牺牲的无数英魂。

   在艺术手法上,《达斡尔艾门之歌》采取了民歌与诗歌融合的方式,将达斡尔的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巧妙结合,多层面呈现了达斡尔的历史文化和现实样貌。在诗集每部分开头,都会援引一段具有代表性的达斡尔民歌,犹如信天游的起兴,开启每个部分的内容。这种民歌援引与诗歌创作交互运用的写作方法,使长诗具有了鲜明的互文作用,结构丰富,张力饱满。比如,在《生生不息达斡尔》中,诗人先援引一曲婉转复沓的民歌“弯弯的树”,展现达斡尔族对树木及鸽子、苍鹭、天鹅等自然风物“好看”的赞叹,继而开启其文学书写,歌咏达斡尔族对自然万物的虔诚敬仰。

   吴颖丽还擅长运用意象表达情感。在长诗中,她娴熟地运用达斡尔族特有的意象,充分展现其诗歌的丰富内涵。一方面,诗作中大量意象具有达斡尔民族独特的所指;另一方面,达斡尔族的意象又与中华民族意象结合起来,激起汉语的张力,凸显达斡尔意象的丰盛繁茂和中华民族的鲜明特色。例如诗中提到的“青牛白马”,是达斡尔族独特的意象,而在汉族、蒙古族等民族中也流传着关于“牛”“马”等的意象,且多有共通之处。诗人对达斡尔族诸多意象的运用,鲜明指出达斡尔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一部分,展示达斡尔民族对中华民族文化作出的独特贡献,这是对“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的一次生动注释。

   诗人还在诗歌中多次运用“石榴籽”意象。石榴,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物,是“多子多福”“紧紧相拥”的象征,恰如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多民族特色。诗人在《达斡尔艾门之歌》中深情地写道:“因为他们是同一片山河养育的子孙,因为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作达斡尔人/就像五十六个民族的姊妹兄弟,永远是紧紧相依的石榴籽。”石榴籽之所以能紧紧抱在一起,是因为它们“千子同一”“千子环抱”“千房同膜”,就如同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这也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鲜明的文学表达。 (作者:杨彬,系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责编:崔元苑、李源)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