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旅·体育

文艺星开讲·《功勋》系列访谈

如何演绎中国“氢弹之父”于敏?演员雷佳音这样说

郭冠华 实习生魏玺滟
2022年01月21日14:51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于敏让我们看到了科学家的情怀!”“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科研人员的艰辛!”……电视剧《功勋》日前收官,近日,由“泸州老窖1952”独家冠名,人民网推出“文艺星开讲·《功勋》系列访谈”,邀请主创团队讲述演绎心得和拍摄幕后故事,紧随时代经典,一起致敬开创英雄时代!

如何演绎中国“氢弹之父”于敏?近日,《功勋》之《无名英雄于敏》单元演员雷佳音做客人民网“文艺星开讲”,讲述台前幕后创作故事。雷佳音表示,自己认真研读纪录片等资料,拜访于敏先生的家人、学生和同事,逐渐还原出科学家于敏的形象,“我演于敏,可能会有不足,但是我已经倾其所有了。”

谈角色:放下剧本 贴近人物

人民网:接拍《功勋》的时候,您对这个人物了解多吗?您觉得于敏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雷佳音:刚开始我其实不太了解他,决定出演之后,我去和于敏先生的家属、学生聊天,去读于敏先生同事写的关于他的传记,才对他的生平有一些了解。我还向家属要了一条于敏老师生前使用过的手绢,拍戏的时候,我每天都会把这个手绢放到衣服兜里。它就在那里,静静地督促着我完成好这个角色。

于老对生活的态度、对工作的态度、对祖国的态度,都很让人钦佩。当时我跟他儿子于辛聊天的时候,能感觉到这一家人的家教特别好,感觉到他们性格温润,有大情怀、大智慧。于老曾说,国家的奖励不要给我,要给我的学生们。从事科研的人,常常是像于老一样,默默无闻地奋斗在岗位上。他说,我已经这么大岁数了,真的不要拍我了,应该把那些奖励给我的学生们。

人民网:您如何让自己去贴近这个角色呢?

雷佳音:于敏先生在科学上、专业上有严谨的一面,也有生活化的一面。现实中的于敏先生是京剧迷和古典诗词爱好者,我们尽力把这些生活的特质融入角色之中。

我们演员之前创作人物都是通过剧本提炼人物形象,我演于敏老师之前,尽量把剧本故事忘掉,我怕故事会影响我。因为剧本会给你提炼出一个形象,我会在这个形象的基础上进行想象。但角色是有真实人物原型的,所以我们要通过他身边的人来了解他,多看关于于敏先生的影像、照片、自传,去思考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人民网:于敏老师在生活中不求名利,性格低调,这都是学生们的描述,您在演绎时如何表现这一点?

雷佳音:于敏老师是一个“隐于市”的天才,他有自己的天赋,他充分用好自己这一天赋,心无旁鹜地研究这门功课。我演的就是他的专注,我想抓住的也是那一代科学家专注的特点。

谈拍摄:把握尺度 精准呈现

人民网:这个角色对您来说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雷佳音:我以前演的大多数是虚构的人物,而于敏先生是真人。我按照剧本演出来的形象,其实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对真正见过于敏老师的学生们、家人们来说,他们可能不会接受。所以,最难的是如何把剧本提炼的形象和他们口中说的真人结合成一体,这个尺度是很难拿捏的。和以往不同的是,我在表演的时候经常想,这样演对吗?放到于敏老师本人身上合理吗?

人民网:在剧中,他几乎每天都在进行科学演算。还原他的工作状态,您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雷佳音:难点是很多东西涉密,编剧没办法写。我、王骁、倪妮和导演对词后发现,我们需要大量的专业术语。核物理学科有很多特定台词,氢弹涉及20多种核物理知识和门类,我们的专业编剧也不能百分百确认这些台词。比如于敏刚到研究所,所有科学家都在辩论,但是辩论的内容,谁都不知道。怎么像科学家,怎么还原科学家的形象?因为科学家讨论的物理知识观众听不懂,拍摄的时候,我们给于敏老师的学生和专家打电话,让他们现场纠正台词。剧中有一些是后期调整后配音的台词,为了让内容更加准确。

人民网:通过于敏这个角色,您希望带给观众哪些思考?

雷佳音:作为一个创作者,我想把这样一个为祖国奉献的科学家呈现给大家,让更多人了解于敏先生的事迹。我在网上看到了很多网友的留言,大家感慨良多,有人感叹那一代科学家很不易,有人感受到了科学家的情怀。看到大家通过《功勋》收获感动、致敬先辈,我已经很满足了。

结语: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认同英雄,铭记历史,主流价值绽放着夺目光芒;追随英雄,共筑未来,真善美带给人民前进的力量。时代经典,致敬开创!由泸州老窖1952独家冠名播出的“文艺星开讲·《功勋》系列访谈”, 将为大家揭秘 “功勋人物”背后的故事。

(责编:张文婷、吕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