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旅·体育

感受大赛氛围 铭记精彩瞬间(全运观察)

2021年09月28日05:24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广西队男子体操选手胡旭威在比赛中。
  图片来源:新华社、影像中国

山东队女子标枪选手刘诗颖在比赛中。
  图片来源:新华社、影像中国

山西队女子射击选手苗婉茹在比赛中。
  图片来源:新华社、影像中国

河南队女子霹雳舞选手刘清漪在比赛中。
  图片来源:新华社、影像中国

西藏队田径选手多布杰在比赛中。
  图片来源:新华社、影像中国

9月27日晚,第十四届全运会在陕西西安圆满落幕。已有62年历史的全运会在三秦大地上写下诸多“第一次”:首次走进中西部地区、首次实现多地布局和比赛、首次和奥运会同年举行……

本届全运会结束了,但赛场内外的精彩依然留在每个人心中。13个日夜,本报前方报道组感受着全运会的新气象、新变化。望向未来,全运会正逐渐打开更广阔的空间,绽放更迷人的光彩。

选手全力以赴 比赛精彩纷呈

陶相安:本届全运会亮点频出。王芝琳、苗婉茹、张博恒等“00后”运动员崭露头角,表现抢眼;苏炳添、庞伟等名将全力以赴,不断追求卓越的拼搏姿态令人感动。从游泳选手汪顺连夺六金,到山东队在田径男子4×200米接力决赛中改写亚洲纪录,一场场高质量比赛将竞技体育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选手表现优异,彰显我国在射击、举重等优势项目上的人才厚度,以及竞技体育良好的发展态势。

王亮:本届全运会与奥运会“无缝连接”,东京奥运会冠军在回国隔离期间坚持训练,在全运会赛场全力发挥,为观众奉献了高水平的比赛。比如举重选手侯志慧打破世界纪录、跳水女子十米台竞争激烈,一些比赛的精彩程度不输奥运会。比如乒乓球项目,比赛竞争激烈,关注度极高,球迷大呼过瘾。马龙与樊振东在男子团体决赛中的强强对决、参加东京奥运会的4名女将闯入女单四强、小将展现出的强大实力,“拿乒乓球全运会冠军比世界冠军更难”所言不虚。

李洋:大众的观赛热情高涨。羽毛球、游泳、田径等热门项目,门票销售火爆,大部分场次上座率超过八成。霹雳舞、攀岩等新增项目备受青少年观众喜爱,约上三五好友共同观赛成为不少人的选择。现场助威激情四射,线上观赛同样火热。备受关注的女排决赛,直播平台上近千万名观众同时在线,为选手加油助威。精彩纷呈的比赛,激发了体育爱好者的观赛热情。

刘硕阳:“我参加了4届全运会,还没见过现场有这么多观众!”当看到近两万名观众观看百米飞人大战,短跑名将苏炳添如此感慨。广大群众不仅是观赛者,也是全运会的参与者、赛后场馆的使用者,一系列立足全民的办赛举措,使全运会的融入度和参与度不断加深。本届全运会创新办赛模式,在做好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精心组织办赛,为其他赛事的举办积累了宝贵经验。

大众广泛参与 各方汇聚合力

范佳元:“开门办全运”一直是近年来的办赛方向,本届全运会高校、社会俱乐部、个人等都有机会登上赛场。全运会的包容性,激发了大众参与运动的热情,拓宽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发现和培养的渠道。各方汇聚合力,为体育事业带来蓬勃生机。

李硕:回望历届全运会,很多运动员都是先在全运会赛场崭露头角,继而到国际赛场大放异彩。全运会有力撬动项目发展,引导各方资源为奥运备战贡献力量。本届全运会在设项上全面接轨巴黎奥运会,攀岩、三人篮球、沙滩排球等项目还设立了低年龄组别的比赛,让青少年选手获得宝贵的大赛锻炼机会。15岁的骆知鹭获得攀岩16岁以下组女子两项全能冠军,16岁的刘清漪在女子霹雳舞决赛中获胜,她们在赛场上展现青春活力,折射出中国体育的闪光未来。

厉衍飞:群众赛事活动在第十三届全运会首次登上全运舞台,本届全运会延续这一举措,共设19个大项,小项较上届增加近1/3。“我要上全运”活动组织近千场,部分群众赛事展演活动搬上互联网,利用群众身边的场馆举办比赛,践行了“全民全运”的理念。为业余体育爱好者搭建展示平台,夯实项目发展基础,顺应了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的时代呼唤。

王霞光:从1997年第八届全运会至今,我作为记者亲历了7届全运会。与全运会的发展同步,全运会报道也不断进步。形式多样、新意十足的报道层出不穷,各类新媒体产品花样翻新,让广大观众得以全方位、立体化了解全运故事,也让全运会的价值得到更深层次的开掘。

助推城市发展 带动全民健身

原韬雄:“绿多了、路畅了、城美了”,这是西安市民的切身感受。从场馆、交通、城区改造的硬件提升,到服务质量、文旅融合的软实力增长,全运会不仅促进了西安体育事业发展,更成为区域综合发展的“催化剂”。全运会不仅给承办城市留下一笔可观的财富,更激发出无限的发展潜力。

马剑:本届全运会期间,每天都有多个相关话题登上网络热搜,全运会对大众的吸引力变大了。借助举办全运会的契机,均衡布局各地、各区域的体育场馆设施,带动新一波全民健身热潮,让更多百姓共享体育发展的成果,这是增进民生福祉之举。从赛期一时热闹,到百姓持久获益,全运会促进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相互支撑的作用日益显现。

郑轶:全运会走进中西部地区,越来越多的城市有能力承办大型赛事。肩负多元功能的全运会,不断深入大众寻找养分。本届全运会是一个新起点,让赛会回归体育、回归群众,“全民全运、同心同行”,正激发出全运的深层活力。将体育嵌入城市发展与民生轨道,近年来全运会的锐意创新,不仅彰显示范效应和辐射效应,更助推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陈晨曦:奥运会与全运会首次同年举办,让体育的热度从奥运赛场延续到全运赛场。开门办赛,开掘中国体育的巨大价值,持续打造赛事品牌,提升观赛体验,全运会能在全社会形成巨大的影响力和关注度。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在丰富人才培养路径的同时,也不断为全运会注入更多活力。

《 人民日报 》( 2021年09月28日 13 版)

(责编:袁勃、牛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