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成张艺谋挑战最大影片 张昭:把东方美学做到极致【3】

【查看原图】
《影》成张艺谋挑战最大影片 张昭:把东方美学做到极致【3】
《影》成张艺谋挑战最大影片 张昭:把东方美学做到极致【3】
来源:人民网  2018年09月19日14:00

“惊艳”“出乎意料的东方哲学之美”,在刚刚结束的第75届威尼斯电影节,张艺谋新片《影》的全球首映礼上,许多外国媒体记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水墨、八卦、阴阳、琴瑟,诸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集结出现,不再让其成为一种纯粹的文化符号,而是让它们变成构成整个影像故事的灵魂精髓。

作为该片的出品方、制片人乐创文娱的CEO张昭,显得有些激动、紧张,一直在用“惊讶”来评价那次的观影感受,影片给自己带来情感触动多过视效上的震撼。收敛、低调、沉稳、大气的叙事风格征服了在场观众。“中国影像是传递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好方式之一,张艺谋这次将东方美学做到了极致。”

《影》的诞生 中国需要“东方韵味”的光影

五年前,彼时还是乐视影业CEO的张昭,偶遇张艺谋,谈起有这样一个关于替身的故事,不知道张艺谋是否感兴趣,从立意到创意,听了张昭的介绍,张艺谋起初有些犯嘀咕,“真的可以做吗?这个挑战太大了”,张昭很坚持,“中国应该有这样一部电影,故事是传统的中国故事,人物是儒家’仁义礼智信’的代表,影像技术上,可以选用水墨丹青的叙事风格,这也是从最一开始就确定下来的。”

说来容易,但做起来谈何简单,谁都未曾想到,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一拍就是五年。在这五年中,张艺谋完成了中美首部同步公映的电影《长城》,北京冬奥会2022的“北京8分钟”,杭州G20峰会文艺演出,以及他的首部舞台剧《对话?寓言2047》。“他变得更加内敛、更加细腻。”张昭告诉记者,从运镜到渲染,从布景到 ,《影》在视觉化语言上更追求层次感、统一性。“大到雨水的全景渗透,小到邓超、孙俪两位主演的每一个呼吸、每一个脚步声,就是试图让每一处细节都做到极致。”

与2002年的《英雄》相比,68岁的张艺谋这一次沉稳而冷静地在讲一个故事,不刻意渲染情绪、煽动情感,用中国古典水墨画的黑白智慧,极致的东方美学气息贯穿始终。从开机到影片后期的剪辑,每一个环节,甚至每一帧画面张昭都看到了张艺谋的突破与大胆,他和张艺谋一样,都是那个“把头埋在监视器后面的男人”。这一次对张艺谋来讲,是个巨大的变革,摒弃了《英雄》中大场面的色彩构图,也全然没有《大红灯笼高高挂》中意境之美,无论是在讲故事的形式,还是风格上。这次的《影》更突出不同景别下,光线的把握、清晰度的把握,拍摄角度的把握。“这个故事是有生命力的,你真的可以感受到。”

2016年,《影》进入了后期剪辑制作阶段,也就是在这年,乐视影业遭遇到前所未有的财政危机。人心惶惶,许多人劝张昭放弃这部电影,它的过度风格化和创新性,对时下中国电影市场而言“并不讨喜”,“何不去应市而生做一些小片儿?赚点快钱呢?”不眠不休的日日夜夜,张昭有些苦恼,他知道《影》是一部怎样气质的电影,也明白制作《影》背后所冒的风险,但他也比任何人都清楚,这样一部具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属性的电影,在当今的中国电影市场上是多么难能可贵。最终他给出自己的决定——“不放弃,无论遭遇什么困难,只要有好电影在,就没什么可怕的,放弃不是出路,是绝路。”

就这样,有了2018年9月7日《影》在全球的首映,这样一部独具东方韵味的影片,以一种禅意武侠的方式,投射出张艺谋对人性、权谋,甚至生死的哲学思考;也借助如诗般写意的画面,琴萧瑟三种乐器恰到好处的配乐烘托,成功地折服了现场观众。有人说“老谋子,这次稳了”,也有人说,“张艺谋已经迎来了他电影生涯中又一个创作高峰”,“我们不仅希望《影》可以走进威尼斯电影节、多伦多电影节,还希望它可以在后面的奥斯卡、柏林电影节中亮相,让更多人看到一部具有真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色彩的中国式电影。这是我们的愿望。”张昭说。

《影》的成长 600亿中国电影市场的观众已很成熟

张艺谋承认,《影》是自己从影近40年来挑战最大的影片,摒弃了电脑特效,避开自己擅长的大场面调度,单单用戏剧舞台化手法,在帝王将相的大故事背景下,去刻画一个平民如何挣扎、求生,乃至翻盘的故事。今天的《影》的确让人感觉更深刻、更与众不同。去掉了《英雄》中的浓墨重彩,也不再是《红高粱》的大喜大悲,《影》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种回归,回归故事本身,人物本身,创作本身。从中国诗词的点滴渗透,到“三纲五常”儒家伦理文化思想讲解,这一次张艺谋踏踏实实拍了一把“中国风”影像。

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记者碰到了《影》的另一位投资方,来自完美威秀娱乐集团CEO Ellen Eliasoph (艾秋兴)女士,她也是《影》诞生和成长的见证人。Ellen笑言,张艺谋拍得一直小心翼翼、看的也一直小心翼翼。直至首映礼的第二天《好莱坞报道者》给出了“惊艳”的好评,紧接着Devdiscourse网站称“《影》是一部武侠史诗,在中国古代皇家宫廷中有了莎士比亚的色彩,战斗场景令人难忘……”“我告诉过他很多次不要紧张,但其实我也很紧张,不过感谢上帝,现在海外的评论比我们想象得要好很多,尤其是中国观众的反馈,让我也很吃惊,他们的鉴赏水平超乎我的想象。”

“是的,刚开始许多人都担心观众看不懂这部电影。”张昭想了想说,“但我觉得中国青年观众的欣赏水平在不断提高。”张昭以近期刚刚公映的《一出好戏》为例认为,一方面,电影票房的多少已越来越不能片面代表一部电影的艺术价值;另一方面,影片口碑的好坏直接会影响影片的票房,“中国电影观众已日渐成熟,大众的接受度比原来打开了许多,正因为此,我和艺谋才敢试得更狠了一点,现在已不是10年前的中国电影市场,在这种情况下,电影工作者更应该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我们相信中国观众。”

全部采用二维构图方式,讲究莎士比亚式的叙述性和哈姆雷特般的仪式感。没有超级英雄,不是现实主义题材,以黑白高级灰为全片主色调,张艺谋和张昭这次算是赌了一把,“创新需要勇气,突破自我是我们必须要尝试的。”张昭说。“600亿的中国电影市场,决定我们电影的类型应该更多元、更丰富。”

《影》经过116分钟的放映,Sala Grande剧院的灯光亮起时,台下观众起立转身向张艺谋和众主创座位的方向给予数分钟的掌声……在这部电影中,与私,张艺谋用个人化方式致敬了光影大师黑泽明;与公,张艺谋此次在创作上的求新求变,视觉上的冲击力与影响力,似会让部分观众感到喜出望外。“在虚实间寻求突破,在美学上达到平衡。”无论是服饰、太极,还是屏风、书法,张艺谋这次净土通过应接不暇的镜头转换,把中国文化的美感放到最大。

《影》的内涵 中国电影公司应具备文化属性

2018年9月30日,《影》即将在全国公映,张昭认为这部电影在某种程度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因为它突破了现有许多电影的叙事逻辑顺序。“从时间、空间、人物上都不温不火,娓娓道来。从琴瑟、歌舞、音乐、美酒开始,这不同于以往大家习惯的讲故事方式,包括结尾的留白、开放式结局。”张昭说,这是电影人的一种选择,不能总是墨守陈规,要主动地创新,这也是《影》在讲求风格化外,另一个层面传递的深邃内涵。

也许是命运的安排,张艺谋的《影》恰好是张昭的乐视影业在2018年,正式更名为乐创文娱后,28部系列电影计划中的第一部,虽然没有刻意为之,但张昭坦言《影》的确是气质最独特的那个,“电影是一个文化产业。”张昭从影片的制作、推广上深刻体会到,电影公司的水平应该有所提高,“我们是在用影像作品和观众之间进行沟通的企业,如何更好、更有效沟通,是我们应该加强的。”

“大家经常说要让中国电影走出去,这不仅仅是说给电影的制作者,其实也值得很多电影的出品、发行公司认真思考,我们自己到底与世界是否接轨了。”在张昭眼中,电影已成为大众消费品,是可以影响几千万、上亿人的精神产品,“传递精神产品的企业,首先你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属性,正确的价值观,不能唯商业票房论。

张昭认为,价值观的良好传递,将成为未来中国电影走出去的一个重要方式。“如今看电影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娱乐消费,而正逐渐地成为一种文化消费。《影》就是一种强文化的表达,用水墨、黑白、阴阳等符号化的东西对受众加以引导,所谓的文化自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其实是需要更多人共同努力,是需要优质、良性市场规模作为基础的。” 

分享到:
(责编:白宇)

相关图集

查看更多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