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旅·体育

越来越多顶级文物在“数字孪生”中“复活”

2025年10月03日07:30 | 来源:中国青年报222
小字号

点击播报本文,约

原标题:越来越多顶级文物在“数字孪生”中“复活”

坐落于北京中轴线上的故宫博物院,推出“数字文物库”,文物资料的数量不断增长,目前已经有100多万件文物被记录保存;距离故宫博物院2000多公里之外,河西走廊西端的戈壁上,“数字敦煌”资源库吸引了78个国家的访问,访问量超过2000万人次……

当博物馆遇上数字化,公众与博物馆的连接方式正在被改变,这也推动着文化遗产的进一步保护与传承。“数字技术让文化遗产‘家底’更清晰更完整,管理更精准更科学。”近日,在2025北京文化论坛上,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饶权说,数字化管理构建了资源管理新格局。

文物有了“数字孪生体”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朱鸿文介绍,故宫用时20多年,完成了超过100万件文物数据的采集,未来计划再用10到20年,让195万件文物悉数数字化。敦煌研究院副院长俞天秀介绍,敦煌研究院已经完成300个洞窟的数字化采集,200个洞窟的数据处理,212个洞窟空间结构、45身彩塑、16个遗址的三维重建,5万余张历史档案底片数字化,总数据量超过了500TB,旨在实现敦煌石窟的“永久保存,永续利用”。

数字化保护也为脆弱的文化遗产筑起了系统性屏障。饶权介绍,当前,卫星遥感执法监测已覆盖40余处世界文化遗产和5000多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构建的智能传感网络,如同不眠不休的“天眼”,实时预警安全风险。

“高精度数字化还为文物‘祛病延年’提供‘药方’。”饶权表示,从莫高窟到贝叶经,一批珍贵脆弱文物的信息得以定格在数字世界,实现永久保存。考古与历史研究,也因为数字技术从传统的“经验驱动”迈向“数据驱动”。

饶权提到,在近期备受关注的青海尕日塘秦刻石鉴定过程中,高精度信息增强、微痕分析等科技手段,为调查研究工作提供了坚实有力的证据;在三星堆遗址,AI辅助多个跨坑器物实现完整拼接;在殷墟,基于深度学习的自动缀合系统,让78对甲骨碎片“破镜重圆”;在云冈石窟,高精度3D重建助力在数字世界复原了第20窟大佛原貌。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分享了更具前瞻性的实践——建设“长江口二号”沉船考古与保护数字孪生系统。该系统通过全生命周期信息数字化采集,构建“长江口二号”沉船专属的数字孪生体,为构建考古“元宇宙”提供场景示范和重要组成,并为“长江口二号”沉船的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提供科学精准、全方位的数据资料保障。

参与感是数字时代博物馆吸引年轻人的关键

博物馆的物理边界,也在被数字技术无限延伸。2024年,全国博物馆推出1.2万个线上展览,打造了“永不闭馆”的文化盛宴。

故宫的“全景故宫”让用户能跨越时空,领略雨雪晨昏、四季变换的紫禁城;“故宫名画记”中高达数十亿像素的文物影像,提供了比亲临现场更为精微的观赏体验。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朱鸿文透露,故宫的“数字孪生”项目正在建设中,计划明年建成并开放。

数字化也让来博物馆的人,从“参观者”变为“参与者”。从“隔着玻璃看”到“沉浸其中玩”,年轻观众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共建者,甚至创造者。

2024年7月,“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轴线上15处遗产点位中,包括正阳门在内的12处都在北京市东城区。北京市东城区委书记孙新军介绍,东城区推动保护工作由政府主导向全社会协同转变,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保护治理体系。这一理念与数字时代公众参与的趋势不谋而合。

在由北京市文物局、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等共同打造的“云上中轴”小程序里,“数字打更人”功能便改变了年轻人与文化遗产的关系。

“人人可巡查、人人可守护。”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金锡彬说,该项目书写了北京中轴线保护的“数字答卷”。用户通过一系列的课程培训,注册成为“数字打更人”的志愿者,当发现遗产出现损坏或发现不文明行为时,便可以直接通过平台将图片上传至遗产监测中心的后台。截至目前,公众参与近110万名,巡检记录近9万条,巡检图片超16万张,志愿者参与28681人,“志愿者很多是北京的中小学生”。

这种参与感也是数字时代博物馆吸引年轻人的关键。敦煌研究院上线的“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实现了1.1万余份的数字资源开放共享,实现文化资源的安全高效流动。“数字藏经洞”云游戏和“数字藏经洞”数据库平台,以游戏的场景再现了藏经洞从发现到流失的过程;同时,让数字复原的藏经洞文物数据实现了科学管理和开放共享。

在上海博物馆,年轻人甚至可以通过“海上博物”数字藏品平台,拥有属于自己的文物数字藏品。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表示,这是全国博物馆首个自行研发、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藏品平台,让文物以全新方式走进年轻人的生活。

褚晓波介绍,上海博物馆东馆全新打造了“数字馆”展厅,首展《山水江南》运用数字技术对展品进行二度创作,构建了一个从五代至清代中国江南山水画演变的沉浸式空间。这种沉浸式体验特别受到年轻观众欢迎,成为东馆最热门的“打卡点”之一。

科技改变我们理解文物的方式

科技不仅改变了观展体验,更改变了理解文物的方式。比如,在敦煌研究院,通过“数字敦煌”资源库,年轻人可以放大看清壁画上的每一处细节。在故宫博物院,通过“故宫名画记”,观众可以欣赏到像素级别高达数十亿的名画,比亲眼所见还要清晰。

技术带来的互动感也让观众与文物有了联动。在故宫大高玄殿数字馆“腾跃古今”马文化数字艺术展中,观众只要鼓掌,大屏上的骏马就会欢腾地嘶鸣打招呼。这里依托全数字展厅,通过沉浸式投影、三维互动及知识图谱技术,呈现了故宫院藏500多件超高清马文化文物影像数据。

作为故宫博物院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的重要成果,大高玄殿经改造后,打通文物数据库与数字化展厅的联通链路,如今成为故宫博物院第二座全数字形态的展厅。据介绍,故宫正在通过构建沉浸式数字体验平台,将监测数据转化为公众可感知、可参与的文化内容,实现从“专业守护”到“大众共享”的跨越。

在传统博物馆中,知识传递往往是单向的——标签、解说词、导览音频,观众被动接收信息。“AI尚博导览助手真正实现了‘有问有答’。”褚晓波提到,AI助手更是改变了传统博物馆中知识单向传递的模式,年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主动探索文物背后的故事。“AI助手结合了知识图谱与语义理解能力,能够与观众进行多语种交互。这种互动式学习方式更符合年轻人的信息获取习惯。”

通过数字技术搭建的虚实融合博物馆新场景中,历史与现实对话,传统与创新交融,青年与文化遗产实现着真正的“双向奔赴”。正如饶权所说:“以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历史的选择,也是时代的需要。”

(责编:郝帅、杨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