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游历者、报道者到建设者
——《原上草:乔治·何克的故事》译者谈


点击播报本文,约
![]() |
图为乔治·何克在陕西双石铺。 |
一个英国记者,积极投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撰文报道日本侵略者暴行;他担任陕西双石铺培黎学校校长,在带领学生向安全地区转移的过程中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这是乔治·何克的故事。作为在湖北黄石长大的孩子,我曾因电影《黄石的孩子》对何克有所了解,没想到多年后再续前缘。
2019年,经友人介绍,我与何克的外甥马克·埃尔文·托马斯在伦敦见面,彼时他已完成对舅舅书信和文章的整理,出版了传记。谈起何克的故事,年近八旬的托马斯忘情得像个孩子,那一刻我就在想,要把何克动人的故事翻译给更多读者。很快,这个想法得到人民出版社支持。
何克家境优渥、牛津毕业,最初只想在华游历几个月,但看到中国军民的困境和坚韧,他改变了主意。在积极开展经济救亡运动的路易·艾黎等国际友人影响下,何克决定“永不离开中国”,报道中国抗战,参与工合运动。他努力克服语言文化的障碍和艰苦条件的限制,辗转多地调研、报道和工作,还曾访问延安、考察晋察冀边区,希望了解“隐蔽的中国农村正在发生怎样的新工业革命”,中国西北也成为他“考察新的中国诞生的理想之地”。
我试着去理解,一个衣食无忧的英国年轻人,为何作出如此选择并坚持至生命终点?作为一名“洋小伙”,他如何被周边环境所改造,从游历者、报道者变成了建设者?为了更好地把握原作内容,我阅读了收藏于牛津大学的何克书信文稿,与多位何克家族后人交流,何克的形象愈发丰满起来。
在华近8年,何克深入基层社会,细心观察思考,留下了许多记述,包括媒体报道、家信手稿,还著有《我看到一个新的中国》。这些资料丰富翔实、鲜活生动,从中能够感受到何克对故土亲人的思念,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对风土人情的观察思考,对美好未来的期许向往。何克笔下栩栩如生的社会图景,为我们了解那段烽火岁月提供了立体视角,与我们熟悉的抗战叙事形成了映照互补,架起了一座连接历史时空、促进中外交流的桥梁。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何克诞辰110周年、逝世80周年。4月,何克家族三代后人等来华“重走何克之路”;7月,何克家乡举办了英国首个何克生平图片展,更多英国人知道了何克的故事,了解中国人民在那场战争中遭受的深重苦难和展现的坚韧不屈;9月,何克后人出席观看盛大纪念活动,我把传记中文版和有关报道送给他们留念……何克人生不长却流芳后世,因献出生命而得到新生。在今天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他的精神显示出独特而宝贵的价值。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信息传播学院)
《原上草:乔治·何克的故事》:马克·埃尔文·托马斯著,李琳熙译;人民出版社出版。
《 人民日报 》( 2025年09月26日 20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