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旅·体育

文物事业发展步伐更坚实

2025年09月11日08:39 | 来源:经济日报222
小字号

点击播报本文,约

原标题:文物事业发展步伐更坚实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9月10日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饶权表示,“十四五”时期,我国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取得历史性成就。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丰硕,“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取得重要进展,博物馆体系更健全、功能更完备、影响更广泛,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捷报频传。

考古实证文明起源发展

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十四五”时期,21个“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统筹推进,围绕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文明交流互鉴等关键问题,集中实施1284个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实证中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吉林古城村、新疆莫尔寺、西藏玛不错等边疆考古发现,生动展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的特质。考古发掘方舱、移动实验室等专有装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考古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谋求新时代中国考古的大格局、大视野、大发展,积极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区域发展战略,我国实施基本建设考古发掘6500余项,有力保障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沪渝高速公路等国家重大基本建设。

饶权介绍,我国古代历史还有许多未知领域,考古工作任重道远。下一步,我国将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夏商文明研究工程等为抓手,以发现阐释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人才培养为支撑,持续推进考古研究,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

“十四五”时期,“博物馆热”持续升温,这背后体现着我国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发展。截至2024年底,全国备案博物馆数量达7046家,平均每20万人拥有一家博物馆,其中免费开放6444家,占比超91%。5年间,中央累计投入免费开放补助资金超150亿元,接待观众超41亿人次。全国每年举办展览超4万个、教育活动超50万场次,有力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充分发挥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增进了人民精神力量。

“博物馆热”持续升温让一些热门馆在节假日“一票难求”,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乔云飞介绍,通过调研发现,少部分博物馆优质藏品展品集中、需求集聚,导致供不应求,这是“供给侧”普遍规律。对此,国家文物局将积极指导各地文物部门和热门博物馆采取一系列有效举措。一方面增强供给能力,通过大馆带小馆,巡展、借展、联合办展、“云展览”等方式,把更多优质文化资源送到基层;另一方面提升服务质效,科学实施预约机制,丰富优质文博内容,优化参观线路,提升公众参观体验。特别是在寒暑假和节假日,进一步统筹安全和需求,通过调整单日预约量、取消闭馆日、延长开放时间等方式主动应对,最大限度满足爆发式激增需求。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系统推进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成果,也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十四五”期间,我国持续推动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和保护管理取得新的突破。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西夏陵”等4项文化遗产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目前,我国已拥有世界遗产60项,其中世界文化遗产41项、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系统推进,理顺了乐山大佛、都江堰—青城山、龙门石窟、西夏陵、大足石刻、武当山古建筑群管理体制,强化遗产保护管理机构职能与保护能力。实施了故宫、莫高窟、长城、大运河、丝绸之路等一批保护展示项目,持续改善保护状况,提升阐释展示水平。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解冰表示,“十五五”时期,我国将重点推进“景德镇手工瓷业遗存”“三星堆—金沙遗址”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实施一批世界文化遗产研究型保护展示项目,推出一批考古发掘、保护修缮、历史研究成果,提升世界文化遗产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水平。(张 雪)

(责编:王连香、李楠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