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砺青年写作该有的真与纯(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


二手的生活没有根基,借来的故事徒有躯壳。轻飘飘的文字,落不了地,也入不了心。热闹之下,扎扎实实、有分量、有价值的作品,才是青年作家的立身之本
青年是文学的未来。透过它,能看到文学正在进行中的演变及其特点,也能前瞻未来文学发展的趋向与可能。纵观古今中外,很多作家在青年时期就已完成自己的重要作品,甚至后来仍在一次次重返青年时的写作主题。这说明了文学创作与作家生命阶段的重要关联。敏锐的感官、充沛的体能、开阔的视野和不受束缚的想象力,是青年写作的独特优长。技巧可以随着时间历练逐渐成熟,但原初的艺术直觉和表达激情,却是宝贵而稍纵即逝的。
正因如此,人们对青年写作寄托着许多期待。但一段时间以来,青年写作面目相似、叙事乏力,圈子化、浮躁化的现象引发讨论,网络上也出现了有关青年作者创作造假、“过度借鉴”甚至剽窃抄袭他人作品的指责。正视青年作家的成长阶段和成长规律,激发青年作家的创作活力和创新热情,引导青年作家自我提升、自我超越,成为重要的文学课题。
以写作与生活的关系为例。写熟悉的、有体认的、有经验支点的社会生活,是许多作家的共同选择。茅盾曾经论及新文化运动以来成长的女性作家,认为她们大多以人生自叙为开端走向写作。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无论丁玲、萧红和庐隐,还是郁达夫、巴金与沈从文,都是在苦闷焦灼的自我书写中,逐步找到与时代同频、家国同构的主题。宏大的历史观照、深刻的现实关切,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很多时候都依赖作家在社会生活中的长久历练和摸索。
当代青年在写作中关注都市生活新样态,关注同代人境遇,写求学、写恋爱、写与父辈的关系,同样自然而然。这就是他们身处的切身环境,也是他们叙事的第一据点。近距离的、下沉的、亲和的书写视角,一样能为根脉深厚的现实主义带来新的色彩与气息。即使是科幻、穿越或推理悬疑等网络文学类型重镇,看似题材远离现实,实际也基于青年作家对社会生活的感知。如科幻小说对人类命运前景的忧患意识,对共同生存困境的想象与推演;穿越小说以探秘寻踪的方式重返历史,并在其中嵌入当代价值理念;推理小说也善于从人性情感逻辑、社会心理分析角度,揭示生活谜题。
与此同时,信息时代带来的生活经验趋同化问题不容忽视。在大同小异的生活素材面前,青年写作者能否少一些“想当然”,少一些“信手拈来”,多一些“洞察”,多一些“穿透”?从有限的局部生活的切口进入,通过文学书写抵达无限可能,或者如鲁迅那样通过笔下“无事之事”的微澜去勘察社会风貌,才是文学的魅力所在。这取决于作者是不是生活的有心人,有无独到眼光统摄现实,让心理现实与社会现实、历史现实紧密联结,有无笔力与脑力去穿过现象探究本质,达到个人情感与社会关切的声息相通。
毋庸讳言,当下青年作家面临许多新的挑战。科技进步与社会变迁,使得人类感知世界的方式、节奏与情感结构,都发生了潜在变化。写作也不再只是文学作品之间的比较考量,还要面对与电影电视、短视频、短剧等其他艺术形态的横向竞争。后者快节奏、强冲突、高爆点的特性,对受众的感官冲击直接而强烈,无疑更易达成情绪满足。
面对考验,青年写作者也在调动和发挥所长。相较于前辈作家,青年作家在素材搜集、知识储备与阅读涉猎上有显著优势,而且具备一定的技术敏感和数字素养。他们从类型文学里汲取营养,讲好故事,重视文本的愉悦属性;他们更加重视读者接受的心理学,反过来强化作品的情绪节奏与情感密度;他们也主动拥抱影视转化,延伸文学文本的生命力,尝试打造品牌效应。
在这种主动拥抱和自觉融合之外,还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学的不可替代性。文学本质上是在重构一个生气活泼、细节充盈的世界,它是作者的想象与创造,也依赖读者的沉浸与代入,相较于其他艺术形式,它可以提供更持久的心灵震颤,更幽微的情感体验。这就意味着,道听途说、生拼硬凑,内容和形式两张皮式的写作,终要露怯。二手的生活没有根基,借来的故事徒有躯壳。真正的艺术风格一定在深层次上关联着作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实质是行动与写作的统一。轻飘飘的文字,落不了地,也入不了心。热闹之下,扎扎实实、有分量、有价值的作品,才是青年作家的立身之本。
真诚纯粹是青年的特点,也是人们对青年创作的期许。真诚者,是对现实有真切感受,对文字有敬畏之心,修辞立其诚,给人以真与美的力量;纯粹者,是对文学怀抱热爱,对创造充满向往,能够独出机杼,发前人所未发之声。道阻且长,真与纯正是青年写作所向披靡的锐度,是青年文艺最吸引人的光芒。它意味着青年作家要从对发表、获奖的一味追逐,对成名成家的过度迷恋中走出来,多问问自己为何写作、为谁写作的初衷,多珍惜来自读者的比金子还珍贵的信任,在更大的坐标中认识文学、认识笔下的文字。
《 人民日报 》( 2025年08月12日 20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