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世运会赛程过半
如此气象万千 如此热辣滚烫(世运会近距离)


![]() |
图①:中国队组合周忻凝(右)/谭然在体育舞蹈标准舞半决赛中。 |
从空中俯瞰“天府之檐”,这座亚洲最大的单体木结构建筑,勾勒出“家”的轮廓。来自11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0名运动员齐聚蓉城,共同绘就“运动无限 气象万千”的世运画卷。
这是继成都大运会之后,我国西部地区再次举办大型国际综合性赛事。自拉开帷幕以来,成都世运会将巧思融入赛场内外,给观众带来惊喜。
开幕式走出体育场,来到碧波湖畔,依托湖泊公园搭建的9座临时场馆,让观赛与赏景相得益彰,自然风光、群众生活与体育氛围也融为一体。
开幕式主火炬点火手徐露一举夺得女子尾波滑水自由式金牌,“在家乡圆梦我很开心,但更让我欣慰的是滑水运动被更多人看到。”中国体育舞蹈队在代表团入场式热情起舞,展现了中国青年的自信与活力。
有全力以赴的较量,也有温暖人心的交流。在拔河赛场,观众齐唱生日歌,为48岁的荷兰运动员瓦赫曼斯庆祝生日,他抱着成都世运会吉祥物“蜀宝”和“锦仔”感动不已;女子壁球首轮赛后,中国队选手张雅琪与德国队选手拜因哈德互赠徽章,比赛虽有胜负,但两人脸上的笑容更令人欣喜。
非奥项目的多样化展示,让更多观众近距离感受小众运动的独特魅力。在软式曲棍球、沙滩手球等赛场,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前来观赛,极具观赏性的攻防与射门,激发了青少年的兴趣。
“希望运动员在比赛之余融入成都人的生活,也希望市民在观赛之余,能与运动员互动交流,了解新运动。”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主席何塞·佩鲁雷纳的期待,正逐步成为现实。
在成都,130个“世运空间”遍布街巷,市民游客积极参与各类活动,深入了解世运知识、感受世运魅力。世运项目走进全市600多个社区,已有120所学校推广棍网球、壁球、飞盘等运动。
来自世界各地的体育代表团纷纷打卡成都的历史文化景点、大熊猫基地,选购特色产品,成都的国际范与烟火气,让他们流连忘返。斯洛伐克记者塔拉比克感慨:“这里到处充满活力,希望我的报道让更多人了解成都、了解中国。”
世运会与成都的“双向奔赴”,正迸发出新的火花。
一个个“第一次”在此诞生。世运会历史上首次举行火炬传递,将体育精神播撒至大众身边;首次推出的专属赛事流媒体平台,为观众提供赛事直播与点播服务……
一项项科技创新成果在此亮相。人形机器人担任赛场啦啦队队员,智能机器狗提供导览服务,“耀动魔方”智能运动设备为运动员带来新奇体验,滞空照明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应用于多个场馆。
一波波“世运热”在此升温。在成都世界园艺博览园世运广场,趣味体育体验区排起长龙,参与者在此盖章打卡,沉浸式感受世运氛围。城市文化展示区汇聚了四川多个市(州)的非遗瑰宝与文创精品,四海宾朋共同品味巴蜀文化。
绿色低碳办赛理念贯穿始终。世运会奖牌“竹光”由回收金属打造,智能回收箱助力绿色生活方式,一辆辆新能源汽车穿梭于赛场之间,慢行绿道网络让参与者体验“在公园中穿行赴赛”的惬意。
生态智慧、人文温度、创新潜能,汇聚于这座公园城市,借世运舞台展现出来。透过这扇窗,世界再次见证中国的文化自信与时代脉动。
“我愿紧紧抱着你,相依就是万千,世界有一个屋檐,梦好甜,星点点……”正如开幕式主题曲《万千》所唱,成都世运会将继续书写友好、精彩的篇章。
《 人民日报 》( 2025年08月12日 12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