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现场的声音


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的比赛项目为何这样设置?文物选择上有哪些考量?比赛折射出文物行业的哪些变化?将对行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本版精选现场专家和裁判长的解答,为读者解惑。
为何选用真文物
孙智彬(四川省考古学会秘书长)
本次比赛,金属、陶瓷、纸张书画修复使用的都是真文物。为什么使用真文物?因为不同时代文物的形制、结构、制作方法、原材料是不一样的。如果使用替代品,可能会对参赛选手产生误导、造成误判,影响他们的修复思路。当然,文物的选择也经过了充分考虑,提前准备,包括难度的一致性、所需要的修复时间等。
考古勘探,我们选择的也是真实遗址。大家注意到,遗址没有大棚,选手们冒着酷暑,挥汗如雨。其实,这就是考古勘探工作的日常。我们99%的遗址工地是没有大棚的。考古勘探工做的是最辛苦的工作,他们长期在野外的第一线,风餐露宿、风吹日晒是日常。可以说,比赛是对体力、毅力和技术能力的综合考验。
近年来,文物行业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越来越大。这是件好事。但是我要给他们“泼一盆冷水”——考古探掘和文物修复要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够达到一定的高度。从业者必须有足够的热爱,才能持之以恒。
如今,我们国家每年都有大量考古发掘项目在进行、有大量的出土文物需要修复。比赛对整个行业产生了很好的激励作用。文物行业不仅仅需要起引领作用的顶尖人才,也需要有庞大基础和中坚力量。
怎样平衡老手艺和新科技
韦 荃(四川博物院原院长)
从这次大赛可以看出,从业者的知识结构正在发生较大变化,传统的师带徒传承制依然存在,但大量高学历人才走进了我们的文物保护修复队伍。
老手艺和新科技,两者各有优势,如何平衡它们在修复中的运用,将各自的优势放大,值得我们去研究和考量。在我看来,高端科技应用到文物保护当中,更多的是加深我们对文物的认知,准确诊断出文物的病症和病因,指出为什么要这样去修,让我们的修复更有底气。
修复不仅要解决文物的“生存问题”,也需要回答它的价值问题:你是怎么认识这件文物的?怎么判定其价值的?你利用工具把它修复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因此,本次比赛看上去考验的是手艺,其实更多考验的是理念和综合素养。
对于选手们来说,这不仅仅是比拼,也是一种交流,能够共同提高。对于没有参加比赛的从业者,也能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通过这样一个大赛,展现我们国家文物保护这支队伍整体的精神风貌,让公众对文物保护领域也有新的认识,知道文物修复到底是在做什么,以及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去做。
为何提倡“择一事,终一生”
张立方(中国古迹遗址协会学术委员)
文化遗产的传承,不仅是物的传承、技艺的传承,更是工匠精神的传承。作为本次大赛实操比赛的总裁判长之一,我观察到,与往年相比,本次有更多年轻选手参赛。比如木作文物修复,是所有项目中选手平均年龄最大的,但年龄最小的选手也出现在木作,只有19岁,是一名女选手。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信号。
为何提倡“择一事,终一生”?因为文物行业需要不断学习新东西,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尤其是古建筑类遗产,面临的情况很复杂,涉及多学科的合作。比如,同样是一块残破的砖,在哪些情况下可以被替换,哪些情况下需要保留下来?因为有些东西即使表面看起来不好,病害很严重,但这个状态本身就是非常有价值的。有的古建筑,按原来的工艺去修缮,可能不符合现在的抗震要求或防火要求,又该怎么办?在修复过程中,我们需要对文物价值有清醒的判断。
文物行业要坐得住冷板凳,如果只是为了谋生,这可能不是一个好的职业,但我相信它一定能带来更多的精神享受。
(以上为本报记者周飞亚、宋豪新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5年07月19日 07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