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脉 隽永长存


城市是人民美好生活的载体。数十年来城市化进展飞速,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保护好有价值的古建筑和历史街区,对于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至关重要。
关于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能搞过度修缮、过度开发,尽可能保留历史原貌”。
保护城市文化遗产,首先要搞清楚保护对象。目前,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正深入进行,按照“应保尽保”的要求,将全面摸清我国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分布、价值特征和保存现状,建立国家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总目录。依法认定、登记并公布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向社会公布普查成果,才能确保它们在城市更新、商旅开发中不受损,也为全面保护、整体保护打下坚实的基础。
保护城市文化遗产,合理利用才能让其永续留存。应在确保其核心价值不受损的前提下,拓宽思路,探索遗产的创造性保护和创新性利用,使其再次融入到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成为与城乡共同发展的一部分。如今我们可以在很多地方看到,曾经破败的杂院,曾经萧条的老街,在修缮并赋予合适功能后,成为富有魅力的高品质空间,成为年轻人喜爱的场所。一些社交媒体上,年轻人热情地分享打卡的感受和最佳摄影角度,上传“最美老屋”,那些曾经被遗忘的城市记忆,也激起市民对于本土的热爱和自豪。保护好这些老建筑,让它们在当下的生活中重焕光彩,就是守护遗产、延续文脉,使历史和当代相得益彰。
空间承载的是文化。从山水格局、街巷肌理到寻常巷陌、百姓人家,都是动人的景象。我们不仅要保护看得见的老屋,也要保护屋檐下的生活。近年来,文化遗产保护正从重点保护迈向全面保护、系统保护和整体保护。在历史街区的更新、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旅游开发中,坚持人与房子共同保护,才能留住文化的根脉,保护好我们原生性的文化基因。正因为有了整体保护和活态传承的“绣花”功夫,那些遗产丰富的古城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光彩,一条条文物主题游径串珠成链,连接起一处处古迹,吸引我们去感受文脉久远、岁月绵长。
当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融合,城市的每一寸肌理都充盈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理解,城市将充满烟火气,焕发新活力。
《 人民日报 》( 2025年07月12日 08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