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旅·体育

工致之美的时代之思(艺坛走笔)

陈孟昕
2025年07月06日05:35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22
小字号

  中国工笔画作为东方绘画体系中的瑰宝,历经唐宋发展高峰,以“层染复罩”的技法体系与“立象尽意”的美学内核,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趣味。及至当代,工笔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呈现出多元发展的盛景。作为对近5年工笔画创作成果的集中展示,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工笔画作品展”,为审视工笔画的时代发展打开一扇窗。

  展览直面三个时代命题:技法层面,探讨“尽精微”的描绘如何升华为“意象性”的文化表达,这涉及工笔画从形质描摹到精神传达的本体建构;创作层面,思考固有程式如何孕育自主创新,探求的实质是传统法度与现代审美的辩证关系;技术革新层面,回应人工智能介入下工笔画如何守正创新,这关乎文化基因的当代存续。这三大命题呈递进式,形成对工笔画现代性转型的系统性实践与思考。

  观察作品可以发现,工笔画的当代发展呈现立体多维态势。一批名家之作,以高超的技法和鲜明的风格,为工笔画承前启后积淀了厚度。越来越多的作品通过对传统程式方法的现代演绎,凸显工笔画“东方式”绘画特质。还有不少作品将社会发展等现代主题纳入表现范畴,在葆有个体意识和丰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拓展了工笔画介入社会的维度以及表现的层次与深度。35岁以下创作者的探索更多元,不少前卫性实践彰显工笔画新人求新求变的特质和未来发展的诸多可能性。

  当代工笔画之所以能够实现多维突破,一方面在于创作者通过对城市化进程与个体生命状态的描绘,使工笔画从传统图式转向现代表达,形成“精微描绘—现实观照—家国情怀”的叙事链;另一方面在于,创作者以跨界之思维创新材料和技法,通过综合材料、矿物颜料厚涂形成新肌理,既保留线条韵律等中华美学特质,又引发对“色薄意厚”审美意蕴的当代重构问题的关注。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学院教育的推动与大众审美水平的提升,形成了创作理念与社会需求的双向互动。

  在大众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升、新艺术形式层出不穷的时代背景下,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均以中华美学为基,通过遵循师法自然的创作原则与跨文化融合的实践,表现出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传统美学理念的继承,以及对全球化语境下文化创新的积极回应。意象性探索与个性化表达已构成工笔画创新的核心,在“以工尽意”的理念下,创作者不再拘泥于客观再现,而是通过主客观结合的形式,展现新时代精神气象。

  工笔画创作的当代意义在于搭建传统与现代对话的文化桥梁。面对人工智能挑战,工笔画的创新不是颠覆传统,而是激活传统的生命力——实现民族审美精神的代际传承与跨文化传播。这种发展路径既回应了本次展览提出的“工成当代·固本开新”的时代命题,也为传统文化的当代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艺术经验。

  (作者为中国工笔画学会会长)

  《 人民日报 》( 2025年07月06日 08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