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儿童一起向光而行(文思)

我常常思考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说过的话:“觉醒的父母,完全应该是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很不易做;而在中国尤不易做。”经由自身实践,我琢磨出支撑“义务”与“利他”的正是责任心。教育一个孩子可能就像拆盲盒,你永远不知道未来的教育结果会是怎样的,当下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全力尽到自己的责任。教育的内涵,也应是一种责任心的积极传递。
长期做儿童文学案头工作,看再多的理论与作品,不深入实践,谈儿童成长其实都是空谈。只有全过程陪伴了一个孩子的成长,才能真正领悟为人父母的不易与教育的真谛。
前几天我家孩子过18岁生日,我送他的祝福语是“心中有责,向光而行”,希望他在18岁成人之际将“责任”牢牢记在心里,同时,成年后继续保持阳光自信的少年模样。
爱与陪伴是教育的灵魂,其前提是教育者心中首先要有光。成年人“向光而行”,儿童方可跟随而来,携光奔赴远方。当人们在教育上趋于功利主义时,儿童成长的快乐和教育的本义不知不觉中被遮蔽了。面对身边的孩子,家长若处于焦虑和对孩子的苛责中,则可能会无意间影响到孩子。瑞典教育家爱伦凯曾说过:“教育的本职,是要在小孩的内心和外界创造出一个美丽的世界来,进而让他在那里面长大。”现如今,物质生活条件与教育资源愈益发达,但是成年人试图在精神层面为孩子创造“美丽的世界”时,常常束手无策。当前儿童教育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均根源于此。
儿童文学是帮助儿童成长的文学,也是引领社会儿童观变革的文学。故事往往从生活中长出。比如,左昡《我的世界》写了这样一个故事,男孩张原暑假来到北京,与骑手父母共度他10岁的夏天,跟随勤快踏实、干练宽容的外卖团队一起成长。孩子在全面、深切地认识社会的基础上,从父母那里汲取了达观向上的生命能量,获得“敢想,就敢干;敢干,就能干”的实干精神。这正是劳动实践教育的生动案例。
让孩子在生活中接受教育,让教育在生活中生根发芽。父母与孩子一起探索生活的乐趣,这是创造性教育应该追求的方向。比如伍剑的《外婆》,从外婆陪伴孩子成长的日常写起,从一日三餐的饮食文化写起,以亲情引导孩子培植积极的生活感受力,写出了热腾腾的生活美学。
儿童的成长是世界上最让人感动与喜悦的事情,无数个家庭正在绽放着无数幅美好的图景。对儿童文学工作者来说,应在教育与生活的第一现场关注儿童的身心成长,以科学与人文的双重价值关切,写出更多儿童喜爱的优秀作品。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28日 20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