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旅·体育

为小苗找到一片沃土

徐德霞
2025年05月28日06:16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退休离开《儿童文学》杂志已经近10年了,在很多场合我都听到过同一句话,“我是读着《儿童文学》长大的”。听大家如此说,我心里总是暖暖的,一本刊物一下子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儿童文学》与几代孩子共情,是几代人共同的回忆。如今在我心里,不只有一代代作家、一篇又一篇闪光的作品,还有一代又一代读者。下面就说几件至今难忘的我与小读者的故事。

  一本拆开的刊物推开了一扇门

  最初入职《儿童文学》,我在编辑部看群众来稿。一天,在一堆读者来稿来信中发现了一本破破烂烂的《儿童文学》,显然这本刊物被无数人翻看过,并且还是被拆开后又重新装订起来的。随刊附了一封信,大意是说,他们是一所农村小学,两年前成立了一个文学兴趣小组,因为没钱,全校只订了一本《儿童文学》,每次刊物一到,老师就把书拆成一篇一篇的文章,分给同学们传看。这个月不知怎么搞的,丢了一篇文章,他们寄回刊物,就是看编辑部能不能给换一本新的,以便保存。

  这封信,在编辑部引起了很大震动,领导马上决定,每个月新刊一出就寄送10本,同时在这所学校建立评刊点。正是由此开始,《儿童文学》实行“开门办刊”并坚持至今。这件事后,我们陆续在北京市内和任丘油田建立了多个评刊点,最初来信的就是离北京不远的河北香河县城关中学(后更名为香河县第九中学)。从那以后,这所学校和《儿童文学》保持联系很多年,编辑们经常轮流进学校直接听取读者意见,开辟了本刊的编辑新风。

  一首打油诗让刊物找到“根”

  在我做主编执掌《儿童文学》的20多年间,我一直高度重视读者工作,在我的倡议下,刊物设置了很多小栏目,给不同层次的孩子们开辟阵地,让所有的孩子都有机会登上《儿童文学》。从此《儿童文学》不再神秘,成了孩子们的知心刊物,编辑部每天都能收到很多读者来信。记得其中有个读者就写了首打油诗:“儿文儿文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不离你,不弃你,专用忠诚折磨你。”我一看,立即附了一首诗,“读者读者我爱你,就像小草爱大地,不离你,不弃你,我用绿色装点你。”我把两首打油诗,发在刊物的小栏目“你来我往”中,又引来更多读者来信。当时我们借助“三地书”“你来我往”“笔友飞鸿”等小栏目,让编辑与读者密切互动,拉近了刊物与读者的距离,并能及时听到读者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办了多年的《儿童文学》小说擂台赛,其中最看重的也是读者投票。我一直认为,刊物是苗,读者就是土壤,扎根读者这片沃土,才能让刊物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

  一封小读者来信的启示

  平时我喜欢看读者来信,那些真挚的童言稚语,充满了率真、活力以及童心童趣。读这些来信,仿若看到一颗颗水晶般纯净的心灵。他们的来信,不仅让我在繁重的编辑工作之余得以解压,同时,孩子们还能给我以启示,甚至帮我找到不断改进、不断提升刊物质量、与时俱进的路径。比如,有个小男生来信说:“我平时很好动,只有读《儿童文学》时才能静下来,连妈妈叫我吃饭也听不见。”他的话让我一振,引我思考:一本刊物最可贵的品质是什么?怎么让孩子达到“沉浸式阅读”?怎么兼顾“文学性”与“可读性”的统一?怎么让《儿童文学》真正达到我们所追求的“本刊适合9—99岁公民阅读”,做到老少皆宜、雅俗共赏?正是在读者的不断启发与激励下,才有了《儿童文学》的不断进步。

  做了一辈子《儿童文学》编辑,我体会最深的一句话是:“儿童”与“文学”就是儿童文学的双翼,珍惜文学,更要珍惜儿童。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28日 20 版)

(责编:袁勃、赵欣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