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奇增学识 履险见精神(考古札记)
——昆仑古道综合科考手记

![]() |
科考队在克勒青河谷考察。 |
4月23日至5月2日,由新疆喀什地委、行署和深圳市对口支援前方工作指挥部邀请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等单位的专家,组成昆仑古道综合科考队,历时9天,行程近3000公里,对喀什区域的昆仑重要地理标志、栈道遗址、古道节点等进行了系统深入的跨学科考察。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
我们自喀什市出发,分两段重走“邓缵先巡边之路”。邓缵先于民国年间自岭南应试来疆,戍边十八载,两袖清风。他于1920年在叶城县域巡边调查,写下《调查八札达拉卡边界屯务暨沿途情形日记》。
“西合休”,维吾尔语,意为山峰下的河湾。西合休乡所在的西昆仑山区地质条件复杂,地形起伏大,公路狭窄曲折。经过西合休乡政府后,海拔开始明显升高。越野车在蜿蜒的山路上转弯,仿佛陷入重重的“山路漩涡”,终于,我们进入了西合休乡的巴什却普村和阿亚格却普村。
在昆仑山特殊地质条件的造就下,山沟汇聚处的河谷便成为交通要道。科考队在巴什却普河谷发现了保存完好的古代挂壁木栈道,以及河对岸的石垒古戍堡(驿站)、十多处石棺墓葬遗址。专家们判断,此地设有军事设施,说明曾是西昆仑山区的重要交通节点。
这条清代古籍所记载的叶城县通往八札达拉卡的路线,正是邓缵先日记中“羊肠途九折,狼尾路千盘”“霜积鳞崖坼,风狂卵石飞”的巡边之路,那一刻,我们能真切体会到他“探奇增学识,履险见精神”的境界和以文载史的功绩。
随后几天,科考队前往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北坡区域。在此前5年间的科考中,科考队将以克勒青河谷、叶尔羌河诸支流河谷为重要通道的古代交通路线称为“乔戈里古道”,这里素来以险峻的地理条件和严酷的气候条件著称,却是丝绸之路南北两道的重要节点,也是亚欧大陆各古代文明的发生、发展、彼此沟通交流的重要孔道。置身这条古老而鲜活的丝路廊道,震撼与触动难以言喻。
以往科考都使用驼队和徒步,现在交通便利,天堑变通途。我们乘车进入克勒青河谷考察古道与地理环境,沿途的多个山口和河谷都曾在古代发挥过交通作用。4月26日,科考队抵达穆斯塔格河与克勒青河交汇的飞来峰下,此处是观赏乔戈里峰的极佳位置。
这里还有一处地标性山峰——海拔4730米的马鞍山,这是一处由冰川磨蚀而成的灰岩山岭。在文献记载中,马鞍山海拔4340米的山口原是古冰川的溢流道,曾频繁地为商队所翻越。此次科考,我们登上马鞍山,重点考察台地上的20多座石围遗址并取样。这些遗址都处在自然环境较好的冲积台地上,这说明在乔戈里核心区域和交通路线上,存在古人生活的丰富细节。
可以说,昆仑古道不仅承载着多元一体中华文明交融互鉴、民心相通的历史印记,更见证了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壮阔历程,为我们研究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包容性提供了鲜活样本。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24日 06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