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生命长河照见“我是谁”
——评《有生以来:生命演化启示录》

![]() |
《有生以来:生命演化启示录》:刘晨光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
进入21世纪以来,生命科学不断取得突破:合成生物学重塑工业体系,基因技术改写疾病治疗规则,人工智能深度解析生命密码。《有生以来:生命演化启示录》这部源自上海交通大学前沿课程的科普著作,以生物学视角解读亿万年生命演化史诗,透视人类“从何处来、往何处去”。
生命演化是自然界伟大的奇迹,从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到如今复杂多样的生命形式,演化的历史充满了奥秘与启示。该书以生命演化为线索,将生命起源、物种形成、化石标本、人类演化等科学命题一一拆解,娓娓道来,从微观到宏观勾勒基因演化的多彩图景,在读者面前铺展开一幅跌宕起伏的生命画卷。书中不仅介绍了进化论的发展、表型与行为演化、基因与染色体演化等核心理论,还通过大量生动有趣的实例讲解,让复杂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
语言生动是本书一大特色,充满传统文化韵味的表达贯穿作者行文始终。各章节标题用谚语、名言警句等连接生命的故事,“淮南为橘,淮北为枳”解码物种地理隔离的造化玄机,“人之初,性本善”透视表型改变和行为演化的进化逻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则诠释了基因积累的量变质变。又如在解释基因突变时,书中饶有趣味地对比了王安石的两句诗词。“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推敲,从“到”“过”“入”到选定“绿”字,所描绘的画面是一样的,这是“同义突变”。而将“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萌”,就是一种“错义突变”,因为王安石不知道,“明月”“黄犬”在当地分别指代的是鸟和昆虫。书中表达上的巧思,打破了科技术语的认知壁垒,拉近了读者与生命科学的心理距离。
除了介绍科学知识,作者还引导读者审视人类活动对生物演化的干预,以及人工智能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显示出科普读物的人文关切。人类的快速发展,对生物界带来巨大冲击,“目前物种的灭绝速度是人类出现前的1000倍,约75%的物种灭绝了”“预计到2050年,目前1/4以上的物种可能灭绝或濒临灭绝”。书中的这些数据,警示我们思考人类该如何与大自然相处。而另一面,如火如荼发展的人工智能在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人类的演化,引发对人类未来的思索。
生物技术快速发展,合成生物学研究方兴未艾,基因编辑和克隆技术不断突破,生命伦理也成为科技发展中不可忽视的方面。该书以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弗兰肯斯坦》等大众熟知的文化产品为例,从身边案例抽丝剥茧,探讨器官移植技术等具体问题,引领读者思考“生命是什么?”“在解决了所有技术问题后,我们可以创造生命吗?”
本书最珍贵的价值,在于将演化论从历史的注脚,升维成开创未来的方法论。在生命科学迅速发展的今天,“适者生存”不仅是生物本能,更是文明存续的重要逻辑。期待读者通过本书,既能了解实验室里解码基因的无限可能,也能在宏观尺度思考人类在生命长河中的定位——这或许是演化给予我们的深刻启示。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23日 20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