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咫尺”舞台 千里心传

![]() |
《咫尺千里》剧照。 |
展子虔的《游春图》历经1400年风雨,从创作到修复,从私人收藏到国家宝藏,其背后凝聚无数人的心血与坚守。中国评剧院推出的评剧《咫尺千里》以故宫文物修复为题材,折射跨越时空的传承背后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
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不仅在于保存,更在于激活。评剧作为植根民间的剧种,其声腔韵律、表演程式本就源自历史积淀,此次聚焦故宫工匠修复《游春图》的历程,本质上是对剧种文化基因的深度挖掘。为此,我们深入故宫,观察修复师们日复一日的精雕细琢。无论是戏曲演员的“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还是修复师的“十年一画”,背后都是对极致的追求。
舞台设计是这部戏的灵魂所在。我们摒弃了传统戏曲繁复的布景,转而以“古画”为空间核心。舞台被划分为多个块面,修复室的红案、张伯驹的书房等皆以画框式的结构呈现。当修复师在红案前伏案工作时,舞台的块面感与人物内心的专注形成共振:工匠的每一次落笔,既是对古画的修复,也是对自身文化使命的确认。
评剧要如何吸引年轻观众?《咫尺千里》选择以现代视角重构历史叙事。我们刻意淡化线性时间,让隋代的画家、民国的收藏家、当代的修复师在舞台上“跨时空同框”。这种尝试并非简单迎合潮流,而是试图证明:传统文化的现代性,恰恰源于其内核的永恒价值——对美的追求、对技艺的敬畏、对文明的守望。当观众看到修复师用矿物颜料一点点修复《游春图》时,评剧的声腔韵律在剧场穹顶回响,传统与现代的界限在此消弭,文化的生命力得以在舞台上焕发新生。
文物修复需要“修旧如旧”,戏曲的传承不能止步于复制经典,而需在坚守本体美学的同时,注入时代精神。导演是一个戏的组织者。作品是整个创作团队的一次协作,包括编剧、演员、音乐、舞台美术等等。各个环节像一幅画一样,结合成一个整体,是故宫的修复室,是评剧院的排练场,最后搬上舞台是评剧《咫尺千里》的演出呈现。
当千年古画与当代剧场展开对话,我们终会明白——传统文化的传承从来不是固守,而是以敬畏之心,在时代的土壤中重新生长。“咫尺”舞台,千里心传,这部戏的落幕并非终点,而是下一个千年传承的起点。
(作者为评剧《咫尺千里》导演)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22日 20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次仁罗布长篇小说《乌思藏风云》研讨会在京举行
- 人民网北京5月21日电 (记者刘颖颖)由中国作家协会文艺报社、浙江出版联合集团、西藏自治区作家协会联合主办的次仁罗布长篇小说《乌思藏风云》研讨会近日在京举行。 由浙江文艺出版社与西藏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乌思藏风云》以13世纪中叶西藏的重大历史事件“凉州会谈”为内容核心,采用历史小说的叙事手法,讲述了当时作为西藏代表的僧人贡噶坚赞不畏艰难、成功促成会谈,从而改变西藏历史命运的壮举,反映了勤劳质朴的古代藏族人民在中国大一统的历史形势下坚定的爱国抉择和向往统一的心愿,深刻诠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脉络和时代意义,实现了历史与当下、政治与文学、纯文学与通俗历史小说写作的融合,为西藏题材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新方向,对于讲好西藏故事、展现好中国形象具有重要的开拓意义。…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