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的变与不变

![]() |
图①:广西合浦汉墓出土的国家一级文物羽纹铜凤灯。 |
![]() |
今年“五一”假期,游客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参观。 |
博古知今,一眼千年。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是“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
在湖南,一件素纱襌衣,被数字技术赋予别样的坚韧;在上海,一个展览,将世界文明编织成动人的故事;在广西,一个县城,人们在此与千年古郡“对话”;在江苏,一次互动,更多人得以“看见”展览;在北京,一个冰箱贴,让藻井的浪漫熨帖人心……时代在变,博物馆作为精神家园的使命不变。与文明相融,与科技相加,与创意相合,与心灵对话,让我们在博物馆中共同守护古老的文脉,迈向更远的未来。
——编 者
数字化,让文物迸发丰沛的生命力
许 蒙
当汉代贵妇辛追的素纱襌衣在数字空间里轻盈旋转,当唐代诗文壶上的情诗化作跨越时空的轻语呢喃,湖南博物院让文物跃入寻常生活的烟火气。
我们以1和0的二进制语言,在博物馆重构文明的叙事逻辑——它既非居高临下的学术布道,亦非浅尝辄止的科技增持,而是在历史深度与时代温度间架起一座双向奔赴的“比特桥梁”。
在湖南博物院与湖南芒果数智艺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共建的数字化实验室中,多光谱扫描设备为文物绘制“数字基因图谱”。以院藏商代豕形铜尊为例,从实物扫描到生成可交互的三维模型仅需10分钟;素纱襌衣蚕丝纤维的纤度直径为6—8微米,结合多光谱融合技术,可清晰还原丝线的微观结构。这种被称为“文物神经核表面重建算法”的技术,如同为文物打造永不磨损的“数字孪生”。
截至今年1月,马王堆汉墓已有570件文物完成三维数据采集,未来一年内将实现约2.7万件文物的“数字永生”。观众可360度旋转赏析文物,还能使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将汉代纹样转化为潮流设计。文物数字化采集工作,为进一步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提供了坚实支撑。
在马王堆汉墓完成考古发掘50周年之际,湖南博物院与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于2024年6月8日在湖南博物院推出“生命艺术——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大展”。研究团队根据多重考古信息和多年的研究成果,第一次将马王堆这个古老的汉代墓葬转化为一个精妙绝伦的“宇宙模型”。马王堆汉墓中每一处设计和图案,都仿佛是对自然规律的生动诠释,引领着我们探寻那古老而深邃的宇宙之道。
除激光投影与巨型球幕的视觉硬件加持外,展厅还搭建了全景声学系统,将编钟、编磬、丝竹、管弦等传统乐器的声音与自然界各类采集的音频结合,创造出与场景相得益彰的声音空间。我们从“时空”“阴阳”“生命”三大数字空间出发,逐步揭开马王堆的神秘面纱。“时空”揭示了马王堆汉墓的神秘结构,呈现了埋藏地底的千年文物,为观众构建了一个丰盈而浪漫的世界。漆器、帛书悬浮流转,化为数字日月与星河;编钟低鸣,揭开序幕,丝竹轻跃、鼓乐奏响,弦音随星象攀升,化为渺渺余响。在名为“阴阳”的数字空间,漆器上的云纹于纱幔处流淌成星河,阴阳双龙破幕冲天。匿身于象征天圆地方的“生命”球幕空间之中,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T形帛画在此展开“地、人、天”三界的巨幅;帛画中的飞升仪式,恰是汉代人对生命“化入苍穹”的浪漫想象。
湖南博物院还将“元宇宙展厅”搬到了长沙市五一广场地铁站内,让通勤者与“西汉宇宙”不期而遇。这场数字沉浸展览,以数十万量级的参观人次证明:学术深度与审美享受可以同生共存。
不仅如此,湖南博物院还向高校及优质企业免费开放“湖南博物院品牌”和“马王堆数字资源库”双授权,同时与国内30余个艺术团队合作打造“数字汉生活”IP。从全息投影京剧《一念·辛追梦》到多年龄版“辛追数字人”,从文物解谜游戏《马王堆·符文之谜》到元宇宙餐饮空间,文化基因在跨界重组中形成新的文化生产力。
当我们在“山海”APP中定制文物潮玩,在球幕下与先民共望同一片星空,博物馆也早已超越“数字展示”的狭义范畴,编织出一部开放源代码的文明史诗——在这里,学术研究的严谨性、技术创新的先锋性与大众参与的趣味性,如同三股丝线,织就绚烂的文化锦绣。
正如湖南博物院院长段晓明所言,那件被无数次扫描的素纱襌衣,实体或许脆弱,但数字世界赋予了它永恒的轻盈与文明的坚韧。数字化,让两者在一代代文博工作者的掌心内碰撞,迸发出更丰沛的生命力——这或许正是博物馆的未来。
(作者为湖南博物院数字展示设计师)
看中国也看世界
王 樾
5月9日,上海博物馆的“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进入闭幕倒计时100天。自2024年7月开展以来,展览创下多项纪录——这是全球最大规模、亚洲最高等级的古埃及文物出境展,也是中国官方博物馆首次与埃及政府合作的重磅大展。展览汇集492组788件古埃及文明不同时期的珍贵文物,其中95%以上的文物首次来到亚洲。若干中国的精美文物与埃及文物共同陈列,使我们在解读他者中认识自我。据统计,超过70%的观众为了这个展览从外地专程来到上海博物馆,包括大量入境中国的外国游客。
近年来,上海博物馆(以下简称“上博”)为新馆和老馆规划了新的方向。历时6年多打造的上博新馆建成开放,坚持“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的定位,使其成为“世界看中国”的重要文化窗口。位于上海人民广场的上博老馆,以“世界文明馆”为主要定位,依托馆藏外国文物,积极筹备反映世界文明和文明交流互鉴主题的常设陈列,成为“中国看世界”的重要展示平台。
认知世界古代文明以及文明之间的互动,对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理解人类文明的进步史,有着特别的意义:人类文明就是在这样“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环境中逐渐成长起来。
去年6月—10月,上博举办了“古波斯的荣耀:伊朗文物精华展”。展览用近300件文物精品,以中国人熟悉的叙事方式,为观众建立起伊朗古文明的初步印象。
展览凝练了3个主题板块。“高原曙光”板块,展示了精美的金银器、釉彩陶器和玻璃器,以及精致的神庙建筑构件。直观文物,观众就能够感受到约公元前3000年始生活在伊朗高原上的人们已经开启了文明的进程,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和富裕的物质文明。“辉煌时代”板块展示了约公元前6世纪开始古波斯璀璨的文明,金银币流通范围可以看出商业贸易的繁荣,众多的金银器文物体现出浓郁的波斯特色。“信仰艺术”板块,展示了公元7世纪伊朗高原上的伊斯兰教信仰艺术。作为古代丝绸之路西端的伊朗,和古代中国一起通过丝路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同文明互鉴互融,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也是我们在世界文明史主题展览中希望表达的观念,于是有了“寰宇东西:马可·波罗眼中的中国和世界”特展。
展览借用威尼斯旅行家马可·波罗的视角,以来自意大利和国内众多博物馆提供的200余件文物,展现出13至15世纪东西方高超的艺术水准,丰富充裕的物质生产水平以及东西方的城市建设与管理面貌,表明东方和西方共同发展,是保障物质贸易畅通、精神文明交流、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前提。
故事那样丰盈。当我们行走于展厅,观众能看到地中海边的“商业之城”威尼斯强大的航海技术、精美的货币、繁荣发展的印刷业及细腻的纺织物、熠熠生辉的玻璃器……观众还能看到,马可·波罗到达东方后在大都、上都、中都时的“三都所见”,感受到当时元朝的城市发达、经济繁荣。在这一部分里,瓷器对应玻璃器,纺织品对应威尼斯织物……无论多么遥远,人们的物质需求是相通的,观文物的同时,观众能看到700多年前的全球化世界。
上海博物馆已经尝试在海外设立分馆,逐渐构建起更多不同文明的对话平台。我们希望能以匠心独运的展览,将博大的世界文明编织成一个个动人心弦的故事,让观众通过具体的文物展陈感悟“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壮丽画面。
(作者为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
小县城有所“大学校”
邓建胜
夜幕降临,广西合浦海丝首港景区华灯初上,来自辽宁鞍山的李明轩穿上汉代合浦郡太守孟尝的道具服装,开始了今晚的巡演。
每天傍晚,6个多小时交互式情景演出,讲述合浦郡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繁华景象。“2021年到合浦之后我才知道,这样一个小县城,居然埋藏着上万座汉墓。3年多来,我经常去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参观,每次都有新发现、新收获。四合院式的陶屋、精美的玛瑙首饰等文物,极大地丰富了我对海丝首港演出的理解。”27岁的李明轩说。
景区以北约10公里处,就是建于汉墓遗址之上的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也是国内唯一的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专题博物馆。馆区内有仿汉代石阙大门、文物陈列厅、1号和2号汉墓保护展示厅等。透过汉墓发掘现场和陈列的出土文物,人们与千年古郡“对话”。
合浦秦代置县,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郡。沧海桑田,初唐之后,随着航运中心东移出北部湾,置郡历史长达700多年的合浦,似乎只留下太守孟尝“合浦珠还”的传说。直到1970年7月,合浦县爆竹厂的一次施工,意外挖出大量木炭层,被封土埋没1500多年的合浦郡重见天日,也催生出这座县级博物馆。抢救性发掘的这堆封土即“望牛岭1号墓”,出土了与长信宫灯造型相似的国家一级文物羽纹铜凤灯,以及写有“九真府”的陶提筒等器物245件(套)。
不断深入的考古研究表明,合浦古郡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2000多年前,域外海丝文化就从这里“登岸入室”。合浦县仅一座汉墓,就出土了来自西亚、中亚的玻璃珠饰3869枚,令人赞叹。而中原文明随着大国商人自信的脚步,从黄土高原走向海洋。
文物陈列厅一楼展厅入口处,两幅示意图格外瞩目。一幅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示意图,另一幅是汉代长安至合浦郡水陆交通示意图。建馆伊始,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就十分明确自身的主题特色——向海之路。向海之路自古就是国家发展的重要途径。
“古人巧妙地将环保理念融入羽纹铜凤灯的制作中。它曾远赴日本、墨西哥、比利时、法国等国,向世界展示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博物馆二楼碧海丝路展厅内,合浦县实验小学的詹子豪正声情并茂地对观众讲解馆藏文物。
近年来,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的机构职能不断健全,新设了文物保管、文物修复、社会宣教等机构。他们先后联合北海市第十一中学等3家中小学签订“馆校共建”协议,为学生开辟第二课堂,并从廉州镇第七小学、合浦实验学校培养30多名像詹子豪一样的“小小讲解员”。
除了精美的文物,博物馆的另一特色就是汉墓遗址。馆区设了1号和2号汉墓保护展示厅,让公众能够直观了解汉墓的构造和历史原貌。
在望牛岭1号墓,合浦县申遗中心副主任蓝胤天指着清理出来的一道道车辙介绍:“通过2000多年前建造墓室时留下的这些车辙,我们可以研究当时的车轮构造材质、车轴宽度甚至载重量和速度等。”
望牛岭1号墓封土堆附近陆续发掘出自西汉早期至西汉晚期的家族墓16座,印证了《汉书》《水经注》等史籍关于汉朝以合浦为支点经略岭南及海外的记载。依托16座墓,这里将建设成为望牛岭海上丝绸之路遗址公园,利用声光电全息投影等技术,让公众沉浸式了解这些遗址的“前世今生”。
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一个博物馆才能发挥一所“大学校”的功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文创,萃取文物的美学价值
胡继禹
北京中轴线南端,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有一件镇馆之宝——天宫藻井。这是中国传统建筑中顶棚上独有的装饰物,结构繁杂,雕刻精美。最早认识它,是2015年,当时,我还是个大学生。做先农坛遗存建筑考察时,我第一次近距离欣赏到这巧夺天工的人间至宝,拍了很多照片,反复欣赏。
10年后,我重回先农坛,被邀请一起开发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的文创。从观察文物到研究玩法,再到翻阅资料,最后出图制作……历经数月,最终把天宫藻井从文物变成文创产品。在这期间,我看到了不同风格的藻井:山西应县净土寺的宋金藻井、江西南昌滕王阁的九重天螺旋藻井、故宫太和殿藻井、北京法海寺藻井……通过对不同藻井结构的分析,才最终确定了天宫藻井文创的“玩法”。
天宫藻井全为木质结构,没有直接承重的柱子,完全依靠榫卯和斗拱层层转移力量。在一、二、三、五层上布置有琼楼玉宇的天上宫阙68座,包括楼阁、连廊、小殿等,造型有歇山顶、攒尖顶等多种古建筑屋顶形式;还有彩绘二十八星宿神像,极尽精巧,堪称是天花板中的“天花板”。
绝美的藻井,应配以绝佳的文创。我希望从“文”的角度解读,用“创”的形式展现。对每一件文创的设计元素,我都要求有出处、有说法,“创”要创得合理。比如,天宫藻井金属解构冰箱贴的设计,正是由于文物本身的五层结构,我才会在设计上采用五层磁吸的方式展现其结构特点,并不是为了有“玩法”生硬地做成五层磁吸。文创设计与开发要求设计师对于文物本身有较为深刻的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通过创意形式展现文物的精妙之处,让大家更加直观地了解文物真正的美学价值。天宫藻井冰箱贴的设计,每一层都按照藻井的真实结构绘制,可以分开摆放,展示不同部位的独特魅力,也可以叠起来,还原藻井的完整形态。底层用夜光效果展现星空,夜幕降临后,发出绿光,不仅充满神秘感,也让更多人体会到古人的浪漫。
我从小就对古建筑有浓厚兴趣。从幼儿园起,父母就带着我到北京以及全国各大文物古迹打卡游玩。小学、中学的不少兴趣班,我都是在古建里上课。上大学后,我利用课余时间走遍了北京所有胡同和文保单位,利用两年时间借助各方的材料和照片绘制完成了《故宫全图》,里面详尽地描绘了故宫980多组建筑及8700多间房屋,为热爱故宫的朋友提供一个深入了解故宫的窗口。这些经历都为我做好文创打下了坚实基础。
玩转“文”与“创”,拉近了青年与博物馆的距离。我期待着,更多观众可以把博物馆“带回家”,铺展一幅生活美学的画卷。
第一次感觉文物离自己这么近
姚雪青
“流线型的身体,不规则的边缘像飞机,尖尖的尾巴——是鱼?”雷美君伸出右手,在“洞穴”中摸了又摸,然后缩回来按下一个圆形按钮,耳边传来一阵有韵律的空灵叫声,她竖起耳朵细听。
“这是座头鲸的‘歌声’。”她露出一个笃定的笑容,“我以前从书上读到,科学家给一种鲸鱼‘出唱片’,为了唤起人类对它的保护意识。”
“好厉害!”谜底写在“洞穴”下方,引来围观人群一阵掌声。
个子小巧、性格开朗的雷美君是一位全盲女孩,从武汉考到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声乐系,今年刚上大一。今年国际博物馆日前夕,她参加馆校合作课程,和班上同学来到南京博物院参观。
起初,她有些怀疑:博物馆里能“看”到啥?当她沿着盲道走进南京博物院一层的博爱馆时,就感到了不同——这个馆没有大门,是全敞开式的,地面上铺着盲道,沿墙面安装着扶手。在展厅入口处,有简短介绍,她用双手飞快“读”着一行行凸起的盲文,“博爱馆2013年正式对外开放,展厅面积近200平方米,专为视障观众提供展览服务;2020年,南京博物院将博爱馆打造成为国内首个‘融合性’无障碍展馆……”
南京博物院社教专员邓婕思向同学们介绍,展厅将镇馆之宝之一、利玛窦绘制的明代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的复制品搬到现场。不少家长正带着孩子在地图上查看不同国家的地理位置。
雷美君也能“看”到。展厅里,还有两张特别的地图。一张挂在墙上,用凹凸的波浪线和光滑的平面,分别表示陆地、海洋和岛屿;另一张镶嵌在桌子上,用盲文和凸线标注着更多细节。她用指尖顺着线条滑动,“走”完了长江、黄河与长城。
“利玛窦除了绘制出地图,还带来了西方的艺术品和农作物。”在邓婕思的引导下,雷美君和同学们将鼻子凑在嗅闻盒上,体会不同气味,猜测是哪样物品,“这是鼻烟壶”“这是花生”……他们最喜欢的互动环节,是“猜猜我是谁”——将手伸进不同的“洞穴”,通过对轮廓的触摸和声音的分辨,猜测是《坤舆万国全图》中的哪些动物。“各种感官的调用,让地图变得立体。”雷美君说。
结束了博爱馆的参观,同学们在带队老师和帮扶同学的引导下,前往其他展厅参观。一路上,每个楼梯旁都有坡道或电梯,展馆之间是自动感应玻璃门,咨询台里摆放着轮椅……
参观的第二站,是历史馆。雷美君戴上耳机,靠近重点文物时,就会听到语音导览。还有一个“惊喜”在等着大家:展厅一角,有一排可触摸的文物复制品。雷美君最期待的“唐三彩双鱼瓶”就在其中。
“刚才听语音导览说,这件文物整体造型呈鱼形,且无论从何种角度观察它,都可以看到两条鱼——这多有意思,但又多抽象。”雷美君说,如果只是听听,就和在学校“看”书没有区别了。
摸起来的感觉呢?站在一比一、同材质的复制品前,雷美君一边触摸一边描述感受:“最顶上张开着的是鱼嘴,向下两边圆圆凸起的像鱼眼睛,鼓鼓的地方是鱼肚子。”她说,第一次感觉文物离自己这么近,近到“像从历史书中活过来一样”。
参观的最后,师生们来到特展馆。近4米长的《坤舆万国全图》铺陈在展厅中间。“虽然看不清楚,但有种‘扑面而来’的沉浸感。”大一学生邹舒怀的双眼只能看到模糊光影。刚才在博爱馆,他已借助工作人员提供的放大镜,在缩小版的地图上一点点放大了细节和文字,相当于提前“预习”了,现在来到实物前听介绍,就是“温故而知新”。
“下午得赶回学校上课。”邹舒怀感慨,这次没看过瘾,下次还来!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17日 08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