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旅·体育

武汉:

从地铁到游船,阅读融入日常

徐昳清
2025年05月01日08:18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田桂月带领孩子共读绘本《点》。
  李泽罡摄

  武汉的4月,随着“书香武汉·全民读书月”拉开帷幕,书香悄然漫溢在大街小巷,它走出图书馆与书店,在地铁车厢里目睹人们耳畔听书,在社区书房中见证亲子共读的温馨时光,在两江游轮与古城墙之下,邂逅人们与历史对话的诗意时刻。

  地铁里的城市读本

  4月10日,第十三届武汉地铁读书节在11号线光谷广场站拉开帷幕,把阅读带入城市公共空间,用地铁车厢和城市站点搭建起流动的阅读场景。

  置身地铁站内,图书借还、有声书等服务,非常便捷。自2012年开通2号线起,武汉地铁就创新打造全国首个“地铁自助图书馆”。现在还购置了喜马拉雅数字阅读资源,乘客扫码即可收听有声书,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地铁阅读生态。

  “我们不仅想让乘客在车厢里读书,更希望大家把城市当作一本书,让地铁成为‘读城’的媒介。”武汉地铁集团党群工作部宣传主管黄彦提到,从2022年起已连续3年开展“地铁读城 阅见武汉”集章打卡活动,打卡点串联起武汉各大文化地标、文博场馆、非遗工坊、美食地带等,3年累计线下参与人次超8万,线上话题曝光超20亿,微博热搜五度登榜。

  市民王立和8岁的女儿就是“地铁读城 阅见武汉”的忠实参与者。她说:“以前孩子缺乏对城市历史的了解,现在我们可以一边坐地铁、一边讲‘鹦鹉绿’‘芳草绿’这些地铁线路颜色背后的文化故事。”

  今年的集章活动有“地铁读城 阅见长江”“书香江城 文博探秘”“云鹤逸黄 赛博追光”“舌尖盛宴 汉味悠长”4条主题线路,各具特色,为大众提供“沉浸式读城”的绝佳参考。

  集章活动中,每枚印章的设计也颇具匠心。武汉工程大学“地铁印刻”项目团队连续4年参与集章设计,建筑学专业学生邬晓然说:“武汉地铁是城市发展的A面,文化根脉是B面,我们希望用印章把两者结合起来。”截至目前,团队已设计超过150款印章,以黄鹤楼、盘龙城、东湖等地标为灵感,用流动线条和古典元素凝固城市印记。

  武汉地铁日均客流量超400万人次,占全市公共交通总量69%以上。地下是交通动脉,地上是城市文脉。在这些连接城市文脉的钢铁动脉上,阅读的理念正随日常出行播撒进每名旅客的心间。

  邻里间的社区共读

  从中心城区的公共空间,到家门口的社区家庭书房,武汉的书香无处不在。在东西湖区长墩堤社区,阅读成为家庭和邻里间的“文化纽带”。家庭书房这种新型公共阅读空间,不仅分享传递知识,更承载着社区治理的期待。

  长墩堤社区党委书记熊峰介绍,作为典型的城市老旧社区,长墩堤面临家庭教育资源匮乏、代际矛盾突出等治理难题。为此,社区党委创新打造“养娃有方”家庭书房项目,将600平方米的闲置空间改造为融阅读、教育、交流为一体的复合型书房,配备“三代同堂”阅读区、绘本体验区、电子借阅区等多个功能区,开发了涵盖亲子沟通、家风建设、数字素养等核心内容的课程体系。每逢周六,家庭书房便会迎来一场固定的亲子阅读课,已有200多个家庭长期参与。

  4月8日,武汉市妇联家庭教育公益大讲堂——“同读一本经典书 书香赋能幸福家”阅读活动在“养娃有方”家庭书房举办,市妇联家庭教育名家讲师团老师田桂月带领20名5至6岁儿童及其家长共读彼得·雷诺兹的绘本《点》,并教孩子们动手绘画。“随便画一个点或线,看它指引你去哪?”她引导家长接纳孩子,用平和的情绪激发孩子迈出探索的第一步。“童书里的家庭教育理念最适合落地践行,特别适合年轻家长群体。”田桂月说。

  家住长墩堤社区的袁瑜倩既是两个孩子的家长,也是毛毛虫儿童阅读指导中心的讲师,她感慨道:“亲子阅读课融入手工、实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我没教女儿识字,但她自然而然就会了。”

  除了提供阅读服务,家庭书房还以阅读为纽带,激活邻里关系,共促社会治理。“我们组建了邻里互助群,鼓励家长们交流育儿经验,并从中选出居民骨干,参与基层治理,化解家庭纠纷。”熊峰补充道,“我们的目标,是把城市书房做成连接家庭与社区的桥梁,在当代社区重建‘熟人社会’,让居民之间沟通多一点,矛盾少一点。”

  东西湖区委宣传部文明办相关负责人潘利华表示,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图书馆、社区书屋等阅读空间400余处,长墩堤社区家庭书房是儿童特色最鲜明的空间之一。这里不仅服务本地居民,还覆盖周边园区务工家庭及其子女,为流动人口打造了一个温暖的阅读港湾。

  水上书房与城下书声

  在武汉,书香不仅飘向寻常巷陌,也登上江船,飞临城墙,铺展出一幅广阔的文化画卷。

  4月8日晚,武汉文旅集团“两江晴川号”游船上灯光与书影交织,武汉出版社“长江的孩子”儿童文学名家原创系列第3辑新书发布会在此举行。游船上有一座城市书房“长江书苑”,藏书超3000册,成为两江交汇之地一个别致的水上文化空间。自2024年5月揭牌以来,220平方米的“长江书苑”已成为市民与游客“阅读长江”的重要文旅场所。

  “我们希望游客看长江、品长江、读长江。”武汉两江游览公司党委副书记周洁介绍,游船书房陈列着《品读武汉的桥》《汉口码头》等多种精品读物,“读者在江面上遥望大桥时,也能翻阅有关它的文字,获得身临其境的文化体验。”

  当晚,500余名来自深圳的中学生在“长江书苑”开启“长江研学”之旅。当游船穿过长江大桥时,长江、汉江两江四岸上演的“书香武汉·全民读书月”主题灯光秀令人赞叹不已。“第一次在长江上感受书香氛围,太震撼了!”来自深圳的一位高二学生激动地说。

  如果说“长江书苑”让人在水波之上品味城市文化,那么“城墙读书会”则是在千年砖石旁聆听历史回声。

  4月10日,在武昌古城墙脚下的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学者、读者齐聚武昌城史馆参加“城墙读书会”。这期读书会以“衣以载道”为主题,用“著作领读+服饰展演”的方式,生动展现荆楚服饰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美学精神。武汉纺织大学楚服研究专家、《衣以载道》作者郭丰秋在现场以“服饰即文化”为切口,深入讲述楚服中所蕴含的图腾信仰、自然哲思与礼仪体系,让传统服饰成为读懂楚人精神的“无字史书”。

  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被誉为“活的武汉近代史书”,不仅拥有动人的历史故事和丰富的文化遗存,更是荆楚非遗活态传承的重要场域。

  “我们希望通过读书与非遗体验,激活城市文化基因。”武昌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开展文化讲座、非遗展演、市民领读等活动,打造“15分钟文化生活圈”,推动阅读空间与非遗技艺深度融合,让更多人在沉浸式体验中爱上阅读、读懂武昌。

  据了解,2012年至今,“书香武汉·全民读书月”已连续举办14年,是武汉市持续时间最长、覆盖面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公共文化活动之一。全民读书月之后,武汉还有万余场读书活动贯穿全年,聚焦长江文明、科技创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等主题,让城市四季书韵绵长。

(责编:孙红丽、李楠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