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对新大众文艺的理论研究(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

新大众文艺给我们提出的问题是,在新技术、新媒介、新的经济社会条件下,在世界图景的巨大变化中,如何不断更新、不断凝聚我们文化的、价值的、情感的共同体
新技术、新媒介和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给文艺带来很多具有挑战性的新变化。我们要勇于识变、应变,不能在变化面前乱了阵脚、忘了根本。新大众文艺就是一种汹涌澎湃的新现象,它生机勃勃、随物赋形,昨天我们还在讨论互联网对文艺生态的深刻影响,今天我们就面对超级人工智能的来临。人工智能对文艺生态、文化生态有没有影响?当然有,很可能会形成新的生态。就文学而言,它的体裁、风格,作者与读者的关系,本来就是历史的产物,与时俱进、与时俱变。五四新文学就是一次范式性的变革,现在,我们可能正在经历又一次变革。但这是否意味着今后文学不存在了,作家不存在了,人人都是自己的作家,生成自己的小说诗歌就行了?我确信不会。人之所以为人、社会之所以为社会,一个根本的条件就是人要和他人连接起来。也许我能通过人工智能生成诗歌、生成电影,但自己生成自己看终究是没有意义也没有意思的。文学艺术本质上是大家一起读一起看,孔子所谓“兴观群怨”,“群”就是一个文明、文化的“大群”,是交流、连接、生成意义和认同的场域。任何个人创造都只有在广大人群中才能真正实现,以普遍的想象、情感和价值,实现人和人、人和世界的连接,由此召唤和凝聚起共同体,这是文艺的基本功能。这一功能是人的根基、社会和文化的根基,在技术发展中决不会消失,只会不断寻求和产生新的形式和形态。
新大众文艺给我们提出的问题是,在新技术、新媒介、新的经济社会条件下,在世界图景的巨大变化中,如何不断更新、不断凝聚我们文化的、价值的、情感的共同体。这是一个全世界都面临的重大问题。在这个意义上,新大众文艺的命题有着强烈的时代针对性,它要应对变化,同时要坚定地在变化中维护和创造我们民族充满活力的共同生活。这是我们研究新大众文艺的根本出发点。
新大众文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在这个视野中我们得以认识很多重要的新现象。比如,大家都在谈“素人写作”,但是不应把专业写作和“素人写作”对立起来。专业也是从素人来的,没有谁生下来就是大作家、大艺术家。这样陈旧的框架不足以说明新现象。真正的新现象是,在交互式媒介技术迅速发展的条件下,随着超大规模人口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素质普遍提升,人民群众自我表达的能力、主动参与文艺生产传播的能力普遍提高,传统的创作、传播、批评的划分,主客体的划分,都变得不那么清晰了,这一定会带来文艺生态的巨大变化,也需要从理论上、观念上作出新的认识和概括。
比如,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破纪录,不是说观众坐在影院里,觉得电影好,然后票房就上去了,没那么简单。观众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观众,他们还迅速形成巨大的互联网声浪,彼此之间互相召唤,在观看的同时形成各种形式的再创作再传播,由此形成强烈的文化认同、情感认同、审美认同。这和过去我们所理解的看电影很不一样,一部好作品引爆了新生态的活力。
就“素人写作”而言,从外卖诗人王计兵,到《我的母亲做保洁》的作者张小满,从写诗的“沂蒙二姐”吕玉霞,到由各行各业劳动者构成的东莞新大众文艺群体,这是人民群众文化主体性在新时代的有力彰显。要从我们党领导中国文艺走过的百余年历程,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进程中理解这一现象。文艺的大众化是现代以来中国文艺矢志不渝的追求,在以文艺团结群众、教育群众的同时,人民群众成为文艺的主体,不仅是“剧中人”,也是“剧作者”,这是中国革命文艺和社会主义文艺极具革命性和现代性的本质特征。在这个意义上,包括“素人写作”在内的诸多新大众文艺现象是现代中国基本文化逻辑的连续性发展。
同时,我们又的确面对着诸多新的时代特点。当那些普通劳动者拿起笔讲述自己的故事、表达自己的情感时,往往同时使用自媒体,这个时代的“素人写作”是自媒体行为,是一个人与他的世界建立连接和互动。所以,这不仅仅是一个文学现象,更是一个社会现象,当我们关注一个快递员、一个保洁阿姨的生活时,我们实际上是在认识一群“熟悉的陌生人”。在现代生活条件下,人们跃出“茧房”与他人、与社会建立经验的、情感的、有温度的联系。这使“素人写作”不仅仅是一个关于作家的涌现和成长的文学现象,更是一种新的社会文化机制,无数的人也许无意成为作家,但他们各自的讲述把更广大的人群紧密连接在一起。而对传统的文学写作来说,“素人写作”不仅是生态上的有机互补,更构成了有力的启示和推动,在这个时代,小说家何为?诗人何为?个人的写作如何建立起与吾土吾民、与时代和生活的关系?攀登高峰的道路是孤独的,但这条道路必定要通向这个时代的辽阔人心。
所以,对于新大众文艺,不能仅仅从纯文艺的角度、各文艺门类的角度去理解,需要更广阔的社会和文化视野,这一定关乎我们民族共同情感的激发、共同价值的体认,关乎我们的认同如何凝聚。要加强对新大众文艺的理论研究,如果只是四面八方地辨认新现象而没有一个总体性的认识框架、观念框架,就会眼花缭乱看不清大势。新大众文艺来自生活,浪潮滚滚,泥沙俱下,看清大势才能充分把握新大众文艺的复杂性,它是技术的力量、媒介的力量、资本的力量等各种力量参与塑造的。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以准确有力的引导,不断激发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推动实现新大众文艺的蓬勃健康发展。
(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 人民日报 》( 2025年04月15日 20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