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旅·体育

德州窑红绿彩:

窑火映红绿 瓷韵传千年(我与非遗)

本报记者 孙 懿
2025年04月01日08:36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德州窑红绿彩陶瓷首饰。
  受访者供图

  刘鸿飞创作的《齐天大圣战神兵》瓷板画。
  陈庆辉摄

  工艺
  搓制颜料。
  张 瑞摄

  工艺
  德州窑红绿彩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鸿飞在绘制红绿彩瓷器作品。
  受访者供图

  工艺
  德州窑红绿彩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宇在工作室内绘制红绿彩瓷器作品。
  本报记者 孙 懿摄

  工艺
  经过二次烧制开窑时的红绿彩瓷器。
  受访者供图

  春日大运河德州市德城区段一瞥。
  张 瑞摄

  在“非遗进校园”活动中,刘宇给孩子们讲解德州窑红绿彩文化和技艺。
  陈庆辉摄

  留学生体验德州窑红绿彩彩绘。
  陈庆辉摄

  宋金时期德州窑红绿彩瓷俑像。
  陈庆辉摄

  德州窑红绿彩博物馆的红绿彩瓷器作品。
  张 瑞摄

  在中国陶瓷艺术的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种瓷器——它的出现,恰似在单调的黑白画卷上晕染出第一抹绚丽的色彩,为彩瓷的发展铺就基石。它,就是诞生于宋金时期的红绿彩。

  古老的大运河畔,德州窑的匠人们汲取宋代写意画艺术手法和北方民间年画的养分,在经1300℃左右高温烧成的单色釉瓷器上,用毛笔蘸红、绿等彩料勾画纹饰,再入窑以800℃左右二次烧制完成。这种技艺,开创了中国釉上陶瓷彩绘的先河。

  时间的指针拨转至今天,坐落在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的德州窑红绿彩博物馆中,一组身着龙纹长裙的瓷美人静静伫立,吸引参观者频频驻足欣赏。这些融合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的作品,出自90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宇和她的团队之手。

  初逢德州窑红绿彩,是刘宇在大学期间。当在博物馆中看到宋金时期的红绿彩瓷人俑像时,她被深深触动了。“在年轻一代的认知里,红配绿常与俗艳挂钩,但这些历经岁月洗礼的作品却颠覆了我的想象。”红,如东方破晓的晨曦,热烈奔放;绿,似山间静谧的翠影,质朴清新。二者相互映衬,于器物之上勾勒出灵动的世界,让刘宇深深着迷。正是从那时,她开始了探索与传承红绿彩的旅程。

  随着对红绿彩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的深入了解,刘宇发现德州窑红绿彩有着独特之处。“德州因运河而兴,当地并不产制瓷原材料,而是依靠运河运输。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在这里碰撞,南北制瓷工艺在这里交融。”

  研究越深入,刘宇越发意识到传承重任在肩。然而,学艺之路并不轻松。学习彩绘,搓制颜料是第一道难关。矾红彩需与乳香油精准配比,手工搓制一两个小时,指甲在反复的推拉间剥离,疼痛不堪;练线条也绝非易事,一遍又一遍重复画横、竖、圈练习,单调而枯燥;彩绘时,红彩勾线要如行云流水,绿彩填涂需厚薄均匀,丝毫的误差都会影响开窑时的成色效果……

  “德州窑红绿彩并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体现了当时工匠们的创新精神。”作为年轻一代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宇和她的团队也将创新精神融入当代红绿彩之中,提出“德州窑红绿彩综合装饰”理念。借鉴景德镇古彩的精细规范,让画面更加精美;把现代雕塑造型与传统彩绘结合,创作出“风华绝代”等新颖作品;融入“掐丝描金”工艺,开发茶具、首饰等兼具古朴韵味与华丽质感的日用品。在刘宇看来,红绿彩要走得更远,就不能仅仅是展柜中的艺术品,而是要走入人们的日常家居生活,让更多人能邂逅这抹千年的色彩。

  近年来,当地政府多措并举积极推动德州窑红绿彩瓷器非遗保护与传承。“我们将进一步加大保护传承力度,为非遗代表性项目提供更多国际文化交流机会,让德州窑红绿彩瓷器走向世界,让这一古老技艺焕发更加璀璨的光彩。”德城区委常委、区政府副区长刘桂芝说。

(责编:杨虞波罗、李楠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