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旅·体育

长剧集创新——

不浮躁,才高效(艺海观澜)

许心强
2025年04月01日06:03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图为剧集《六姊妹》剧照。
  资料图片

  归根结底,长剧集创新是为了给予观众新鲜的观看体验,评判标准应该体现在思想性、艺术性、社会反响和市场认可等维度

  

  你现在还爱看电视剧吗?随着娱乐形式的日益丰富,曾经受众面最广的电视剧,如今遭遇挑战,“弃剧率”一度升高,引起人们关注。

  但一个反直觉的现象是,2025开年以来,剧集在电视端备受欢迎。以“家”为内核的年代剧《六姊妹》和聚焦基层民警的《驻站》表现不俗,创下收视纪录。当我们将这两部热剧连起来看,会发现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中国电视剧经典叙事技艺的回归。

  这并不意味着市场态度发生了转变。目前左右市场的是热度而非收视率,引领潮流的仍是创新而非传统。尤其在微短剧和短视频等娱乐形式多面夹击的背景下,人们谈论的是选题创新、题材创新、故事创新、技术创新。创新成为业界的热门用语。

  那么,究竟何为创新?长剧集创新到底应该朝着哪个方向去?这值得创作者们反复沉潜,找准病灶再开刀。

  首先,创新需打磨好戏剧基础。回顾2024年的优秀剧集作品,《问苍茫》用好用足史料,让历史人物形象生动涌现;《我的阿勒泰》突破传统叙事,用散文化语言带领观众通往诗和远方;《繁花》用顶级视听表达,成为剧集长篇叙事的“范本”;《唐朝诡事录之西行》打破“续集魔咒”,带来不一样的盛唐风貌;《山花烂漫时》摆脱苦难叙事和他者视角,完成了女性叙事的升级。当我们为这些作品的创新喝彩时,不能忽略一个基本事实:它们在创作上已经把戏剧基础打得很牢固了。

  其次,创新不需争“先河”之功。不是只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才能被称为勇士,敢于在螃蟹做法上下足功夫的人也值得被称赞。正如“黑马剧”《边水往事》,类似的观念构建早在网络剧发展初期便已出现,但当“极致现实主义手法”贯彻全篇形成独特的视听震撼时,这一题材才真正落地生根。

  第三,创新不能急功近利。客观来看,近几年长剧集存在一个不好的风气,一旦出现某个爆款或某种新颖创意,创作者便蜂拥而至。一部《狂飙》爆了,一部《唐朝诡事录》火了,一种人设引发社会讨论了,就集中涌入,迅速把它变成固定套路。

  市场本该提供形式各异、味道多样的大餐,不能总是在不同的菜品中放入相同的作料。观众对历经时间考验的经典叙事更加“长情”,对所谓的流行风潮,往往很快就审美疲劳。长剧集本就是一种常拍常新的文艺形式,我们可以向剧史留名的经典作品取经,可以向一些深入人心的外剧学习,唯独不应该急功近利,复制粘贴时下最流行的爆款公式,这种所谓的创新,实际上是一种“过时”。

  最后,创新要抵制粗制滥造。粗制滥造的体现之一是“创作跟着热搜跑”,把热搜议题误认为是观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合集,创作者不去深入生活却爱走进网络,不独立思考生活的真谛,也鲜有个性化表达。个别家庭剧过于凸显矛盾,唯独避开了亲情这个枢纽;个别都市剧喜欢塑造完美形象,不可避免地走向悬浮。这都算不得理念的创新,而是创作的偷懒,它让剧集创作和媒体议题坠向同质化。

  归根结底,长剧集创新是为了给予观众新鲜的观看体验,是其应对微短剧和短视频挑战的重要手段,评判标准应该体现在思想性、艺术性、社会反响和市场认可等维度。

  当下,观众注意力转移,预期爆款失灵,这让生产播出平台出现了某种创新焦虑。越是这种时候,越要慢下来。用好剧集经典叙事的“传家宝”,在细节上做出符合当代价值观的创新,一样能被发现并得到认可。

  《 人民日报 》( 2025年04月01日 20 版)

(责编:袁勃、赵欣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