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旅·体育

春花入馔(多味斋)

杨雨菲
2025年03月29日05:28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记忆中的春日不仅闻得花香,还能食花味。儿时母亲做饭,常将应季的花作为食材,我对物候最初的感知是从味觉开始的。后来到云南旅行,发现当地人也喜欢以花入馔。

  春日之花,玉兰与梅为盛。玉兰花的常见吃法是裹面糊后油炸,炸出类似薯片的口感。烹饪时先调好面糊,再将洗净的玉兰花片挂浆,待油温升高,将它“刺啦”下锅,炸熟后捞起。玉兰花瓣厚实,一口咬下去,先是酥脆,而后花气袭人,花朵的汁液和花香占据唇齿,微苦中带着清澈的回甘。

  这种吃法,可以追溯到明清。明王象晋《群芳谱》载,“花瓣择洗净拖面,麻油煎食至美”。清德龄的《御香缥缈录》也提到慈禧太后夏吃荷花片,春吃玉兰片,做法相似,凡花瓣肥厚者,多可面拖油煎。“在夏季里,常教御膳房里采了许多新鲜的荷花,摘下它们最完整的瓣来,浸在用鸡子调和的面粉里,分甜咸两种,加些鸡汤或精糖一片片的放在油锅进而炸透。”“在春天……依着利用荷花的方法,煎成又香甜又清脆的玉兰片,随时吃着它消闲。”

  春日,约三五好友,将树上的花瓣摘下,炸成玉兰片,做成零嘴儿,围炉而坐,食之如置身玉树琼花下。少时觉得,玉兰花朵硕大,不及梅花清雅,后看过了园林的百年玉兰树,粗细错落的枝条,花朵如蝴蝶振翅,温婉又热烈。花与影,移步换景处,皆成一幅幅画,柔婉繁密的春日气韵由此顿生。

  相较于玉兰,梅花的吃法就更丰富了。受母亲影响,我曾试着仿宋人做法,制作梅花汤饼和梅粥。梅花汤饼就是用梅花模具压成的面片。浸过梅花、檀香末的水和面,再用梅花样的铁模子凿好,梅状面团煮熟后放入鸡汤内食用。做法虽简单,难得心思精巧。心中有梅,再尝梅花汤饼,见这浮动在汤上的朵朵白梅,哪里愿意去分清是面团凿成的,还是花树上落到碗里的呢?

  梅粥的做法更简单,白米粥煮熟后,撒入梅花即可,粥带着浮动的暗香,享用着它,四季在我心中的烙印就更深了。春夏秋冬如同年岁的航标,若感受不到航标,会怅然若失的。吃花亦是惜时。杨万里《落梅有叹》诗曰:“才看腊后得春饶,愁见风前作雪飘。脱蕊收将熬粥吃,落英仍好当香烧。”人们不忍看梅花凋零,收集花瓣做成香粥一瓯,或者放在香炉中当作天然的香料。梅粥在清朝又名“暗香粥”,人们惜花怜时,岁时之中,既有哀愁,也有沉浸花月之中的情动。

  以花入馔,自古流传至今,成为日常生活的趣味。春日花香可嚼,趁着阳春烟景,不妨吃去!

  《 人民日报 》( 2025年03月29日 08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