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旅·体育

烟火里的滩簧调

徐 风
2025年03月29日05:28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毫无疑问,生活在太湖西岸的我们这代人,是听着锡剧长大的。

  少时记忆里的锡剧唱腔,软糯中有刚烈,如同疾风中的芦苇,也似月光下的柳絮。舞台上的水袖,能甩起无边的波浪,风声与戏韵,在水岸上摇曳,撩拨着人们的心弦。锣鼓铿锵着,弦乐摇荡着,月光下的大地,庄稼、树木、牲畜……仿佛全都静止了,或是微醺,或是放下重担的片刻逍遥,都是人世间难得的情景。

  100多年前,太湖西岸一带的地方戏,叫滩簧调,起先是一种站在长凳上唱的小曲。老祖宗名叫周奎大,是个擅长边走边唱的老艺人,见景唱曲,现编词。凋敝的乡村少有唱戏的舞台,但人们还是喜欢这一口乐子。来了,艺人往长凳上一站,小锣一敲,银铃般的嗓子扯起来,胡琴、琵琶这么一配,房前屋后的柳树都在摇动。乡亲们爱这一口,腔调温软,角色亲和。唱的是古人,哭的是自己。戏演完了,大家心头雨过天晴。月光如水,庸常的人生里,能有这样一道硬菜,真好。

  周奎大带着徒弟一路卖唱,居然把滩簧调一直唱到大上海的小弄堂里,开始是摆地摊卖唱,后来就壮着胆子,到三马路的“天外天”茶楼里占了一张台面,甚至一度在“大世界”这样的娱乐中心轧台型。后来这戏回到故土,兴盛于无锡一带,成为锡剧的源头之一。

  我少时看过的锡剧里,印象最深的,当数《双推磨》了。

  是夜,村头的打谷场,一个土台子上。那晚上场的剧目是锡剧《双推磨》。大家都喜欢戏里的女一号苏小娥。这个苏小娥靠磨豆腐为生,孤苦伶仃是肯定的。一天傍晚,她到河边挑水,没提防,水桶被一个匆匆忙忙的过路人撞翻了,此人名叫何宜度,是地主张某家的长工,人很忠厚老实,他辛苦劳作一年,张某竟把他的工钱给赖掉了。回家路上,他想着老娘正饿着肚子,年关又到,一个钱都没有,急得心慌意乱,不小心便把苏小娥的水桶给撞翻了。这一撞,戏来了。苏小娥知道了他的急难,很同情他,就把他请到自己家里去,还拿出50个小钱给他过年。台下那些看戏的妇女,还就是喜欢何宜度这样的男人。勤劳之外,脾气又好。你看他帮她干活,挑水、推磨、灌浆、烧火……人们认为,这是天作之合,这样的两个好人应该走到一起。

  这一出戏,当时人们的解读跟我们今天是不一样的。关键在于,它歌颂了妇女解放,也保护了自由的爱情。之前戏台上的寡妇,从来都是哭哭啼啼,哪有苏小娥这样光彩照人。戏里的每一句台词,都接通着地气,台上在唱,台下都跟着哼哼,唱词通俗易懂,大家都会背。如果演员不小心唱错了,台下就会有人不客气地站起来大声纠正。然后是动作、造型,夸张的程度,嗓音与眼神,都是有讲究的。这出戏,是县里的剧团到村里来演的,在乡下人眼里,那是顶级的,方言称这叫“煞顶”。因为乡亲们不太可能看到县以上剧团的演出。所以每一句唱腔,每一个动作,当然是以县剧团为准。真要是哪天来个草台班子,把观众的心情唱别扭了,台下一定会不买账的。这就是锡剧。虽然它没有昆曲、越剧那样的名气,但也有类似水磨腔一样好听的曲调。

  一个地方,有方言,就会有以方言展开的戏曲,这不但是人们生活里的彩头,也是人生情感倾诉的出口。古老的戏曲模式,总是小姐落难、公子讨饭。如果公子最后没有考上状元,和小姐的姻缘没有成全,奸臣没有伏法,观众是不肯散去的。演戏的人,必须给他们一个交代。这种惩恶扬善、虚拟的团圆,是抚慰心头、引导良知的一帖良药。锡剧就这样世世代代传唱下来,成为一个地域男女老少必不可少的一道精神饭菜。

  《 人民日报 》( 2025年03月29日 08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