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旅·体育

传扎作技艺 显南狮神韵(传承)

本报记者 贺林平
2025年02月23日05:45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在堆满竹篾彩绸的工作台前,佛鹤狮头扎作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叶競循(上图,受访者供图)手握竹刀,将一片青竹削成薄如蝉翼的篾条;随着布满茧纹的手指灵活翻动,篾条游走在他的掌心,弯出漂亮的流畅弧线。

  “我们这里扎的,叫南狮,也叫醒狮。”叶競循手上的活计不停,一边娓娓道来。他所在的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据记载是南狮最早最正宗的发源地。叶競循家族四代均以狮艺制作为业。改革开放初期,他与父亲、兄长就在南海合资开办手工作坊,制作各类狮头。

  “那时村里处处是扎狮架、蒙彩纸的工棚。”父辈的狮头扎作技艺精湛,叶競循自幼耳濡目染;每逢节庆看到舞狮活动,更是兴奋异常,“我自己十四五岁的时候,就已经跟着学舞狮了”。顺理成章地,他走上狮头扎作的职业道路,一干就是40多年。

  “南狮狮头又有流派,传统上分佛装与鹤装,分别流传于佛山和相邻的鹤山。”看叶競循扎狮头,能跟着学很多知识:佛装威武但重达8斤,对舞者体力要求极高;鹤装轻便但造型单薄,难显狮舞神韵。

  “能否创新样式、改进工艺,尽可能把这两种狮头的优点结合在一起?”边做狮头边舞狮,叶競循萌生了新想法。通过多年的不断摸索,他成功在传统狮头扎作技术的基础上,对材料、工艺和外观进行了改进和创新,在完整保留传承经典南狮特色的基础上,融入“鹤装狮”鹤眼、长嘴的特点,开发出兼具两者特点的新品种——佛鹤狮头。

  他拿起一套传统的佛装狮头,指着眼睛、嘴巴等部位,和他扎的狮头一一对比。“佛装狮头竹骨粗重,舞两套套路就压得后生仔脖颈发酸。我把竹条削薄、狮嘴收窄三指宽,狮身轻得像踏云。”叶競循说,这不是背弃传统,是顺应舞狮技艺和动作现代发展的潮流。特别是上梅花桩,更轻的狮头,让舞狮人在翻跳时更灵活,上高桩也能灵动自如。

  说起来几句话,可这场轻量化迭代的背后,是近乎苛刻的工艺坚守。狮头扎作需经历扎、朴、画、装四大工序,仅“扎狮”一环便需削出近百根竹篾,鼻梁弧度差一毫,狮头神韵便失千里。叶競循用了3年时间,单竹篾弧度就试验了上百种。最终改良后的佛鹤狮头仅重4到5斤,既牢固威猛,又轻便灵活。

  据南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南狮由唐代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五代十国后,随中原移民南迁传入岭南地区。2006年,醒狮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南海区还设立“大师工作室”,联合职校开发非遗课程培育传承人才。

  “这门老手艺,又被年轻一代的热情重新‘唤醒’了。”看着眼前的热闹场景,叶競循欣慰地说。

  (刘佳伦参与采写)

  《 人民日报 》( 2025年02月23日 05 版)

(责编:白宇、卫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