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旅·体育

乡音里的曲子戏(说说我家乡的非遗)

李 硕
2025年02月22日05:54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作为人民日报的忠实读者,翻阅报纸是我的习惯。看到上期文化遗产版刊发的《河西村的盒子灯》时,家乡安徽省太湖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曲子戏,瞬间涌上心头。

  初见曲子戏是在儿时。村里搭起简易戏台,四周被人群围得水泄不通。我像条灵活的泥鳅,在人群缝隙中使劲钻,好不容易才挤到前排。台上,演员身着绚丽服饰,全身心投入表演。他们的唱腔高亢时如洪钟,婉转时似溪流,一下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台下观众沉醉其中,孩子们嬉笑玩闹,这不正是陆游笔下“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的热闹场景吗?当时,只觉得曲子戏好听又好看,却不知其背后藏着厚重的历史。

  后来我了解到,曲子戏在太湖县扎根已有400多年。元末明初,人口迁徙频繁,伴随江西饶州一带的人口大量迁入,弋阳腔与当地声腔、文学、宗教相互碰撞、融合,又受池州青阳腔影响,经当地人改造,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太湖曲子戏。在各种场合,人们都能听到曲子戏的曲调,曲子戏早已融入太湖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部分。

  作为00后,我特别高兴的是看到了曲子戏的青春活力。短视频、直播等各种平台,让曲子戏好不热闹!

  去年春节回乡,听说有曲子戏表演,我迫不及待前往!演出前,我好奇地走进后台,几位满脸皱纹、双手不再灵活的老艺人,正庄重地整理戏服,每个动作都饱含虔诚。角落里,年轻演员压腿、吊嗓,额头上挂满汗珠也不停歇,这一幕深深触动了我。

  我和一位正在休息的老艺人攀谈起来。他感慨地说:“这曲子戏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无论如何,不能在我们手里断了‘根’。只要还有人愿意听,我们就会一直演下去。”为了这场演出,他们排练了好几个月,即便农忙也会抽空练习。演出开始,演员的一招一式、一颦一笑都饱含深情,背后应该是无数个日夜的坚持。

  曲子戏表演形式丰富,围鼓坐唱轻松随意,几人就能开场,常用于自娱或贺喜。走唱常见于民俗活动,如元宵灯会,演员服饰鲜艳、妆容精致,载歌载舞,增添喜庆。舞台表演由小型戏班演绎折子戏,坐唱5到8人,方言演唱,一人唱众人和,开场前打闹台,有时唢呐领奏,气氛热烈。

  曲子戏剧种文学丰富,有喜曲类剧本、折子戏、新创编小戏。喜曲源自明朝宫廷庆赏曲,借神仙送祝福,满是吉祥寓意;折子戏取自元明杂剧、传奇,展现广阔社会生活。音乐上,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只用金鼓击节,不用管弦乐伴奏,虽不托管弦、不叶宫调,但对板眼要求极高,用特殊“箍点”符号标记节奏。

  非遗是地域文化基因库,承载着我们先辈的智慧与情感。曲子戏作为我们家乡的文化名片,见证了太湖县的历史变迁,凝聚着当地百姓的集体记忆。

  这场演出,戏台依旧,观众却更多了。演出结束,掌声雷动。我相信,只要还有热爱曲子戏的人坚守,这独特的乡音就绕梁不绝。

  (作者为安徽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

  《 人民日报 》( 2025年02月22日 08 版)

(责编:白宇、卫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