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转安”的中国木拱桥

![]() |
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木拱桥。 |
2024年12月5日,“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非遗”的本质是通过不断的生产实践传递知识与技艺。木拱桥的营造技艺固然不再濒危,但木拱桥的保护仍任重道远。
木拱桥,又称编木拱桥、木拱廊桥,是福建、浙江两省交界地区的一种特殊桥梁。匠人将木材横纵交织起拱,可以实现40米净跨,飞跃悬崖深涧。闽浙民间流行一种“筷子搭桥”游戏,常被用来演示编木拱原理。只需6根筷子穿插交叠便可形成一座小型拱桥。随着数目增加,拱桥一节节扩张、耸起、趋近半圆。人们认为这类游戏可能是营造木拱桥最初受到的启发。
这启发来自大自然,并曾在世界上诸多角落转化为桥梁。古罗马凯撒大帝曾在征战中利用这个原理建桥;文艺复兴时代,达·芬奇曾发明出与“筷子桥”相同的结构;近代在挪威、德国、日本等国也有相似案例。我国著名的案例是宋画《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水虹桥。除了东南山区,在西北、中南亦有不同的编木桥梁。这些异曲同工的创造大多独立产生,在人类广袤时空中如流星般短暂闪耀。而在闽浙,这种游戏的“点子”被转化为成熟的技术,形成稳定的匠作传统。
木拱桥的技术精髓在于一套原理简单却技能高超的营造体系。将交织的结构拆分为主次系统,仅用4根立柱搭起“水柱架”(脚手架),配合匠师凌空作业的高超技术以及团队分工的娴熟配合,步步为营,将复杂宏大的工程拆解为简单可控的操作,实现跨越天堑的人工飞虹。
闽浙木拱桥确证可考的营造历史始于明代。其最为精彩的作品,恰是以最简陋的工具、最小的耗材、数代人的经验积累与搏命的势态完成的“不可能的任务”。孕育木拱桥的闽浙山区,历史上是偏远、落后之地,匠师的村子生存处境愈艰难,技术水平却愈高超。
除了“非物质”的营造技艺,物质形态的历史桥梁亦作为文物建筑得到保护。分布在福建、浙江两省约30个区县的百余座历史木拱桥陆续纳入不同层级的文保体系。现存木拱桥中有33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约50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数座“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文物等级与资源分配的地区不均衡,个别地区甚至存在未登记的“漏网之鱼”。2012年闽浙七县联合“打包”的22座木拱桥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木拱桥重新成为地方建设热点,各地营造地标式的大桥,传统的桥匠重拾旧业,更多普通木匠也加入到造桥行业。地方政府亦在推动传承人的培养。一方面,倡导老匠师的兄弟子侄接续衣钵,另一方面,即使没有血缘联系,有能力的匠师也可通过拜师取得师承认证,再通过桥梁项目实践历练本领,最终取得县、市、省级乃至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身份。
木拱桥在历史上多以50至100年为周期修缮甚至重建。专家认为,木拱桥建造最核心的“水柱架”技能因过于危险而面临失传,编木拱设计最隐秘的知识数据也被现代绘图工具祛魅。
古代木拱桥工程因陋就简,木材粗细不匀,弯直不一,匠师不得不发挥才智,因形就势、因势利导,形成朴素活泼的意趣。如何完整重现那些经历数世纪沉积的和谐微妙之美,始终是个难题。
《 人民日报 》( 2025年02月22日 08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