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最南端

3个多月前,我乘“雪龙”号从上海出发,一路向南,穿越赤道,经历了传说中的“咆哮西风带”,驶入南极圈,见到了纯粹、壮观又神秘的蓝冰世界。
这一路我随船报道中国第四十一次南极考察工作。从中山站到长城站,从南极大陆到南大洋海域,我记录了科研工作者在极端环境中执行科考任务,见证了“雪龙”号和“雪龙2”号“双龙探极”克服恶劣条件为考察站运送物资。
不知不觉,竟要过年了。
要是往年我在国内,一定早早就买好回家的车票,只等除夕那天和家人团聚。但是今年很特殊——我要在“雪龙”号上,和第四十一次南极考察队的队员们一起在南大洋度过春节。在南极过年会有怎样的年味?作为第一次来的“新人”,我很好奇。
“雪龙”号的二副苏显和我一样都是95后,今年却是他第六次来南极,“海上过年”的经验相当丰富。他告诉我,过年期间,船上会挂灯笼、中国结作为装饰;还会举办各种活动,比如联欢晚会。因为船上网络不好,每到过年很多队员都会在驾驶台排队,给家里打卫星电话。
“其实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每年春节我也都是在照常值班。眼下正是大洋作业的时候,大家都很忙。”大洋考察作业是南极考察最重要、最艰巨的任务之一。队员们常常要昼夜不停地作业,和天气、海况抢时间,甚至要连续奋战十几天。几乎每年春节,“雪龙”号都是在南极海域执行大洋考察任务。作为驾驶员,苏显也要值守在驾驶台。
尽管工作如常,苏显还是会特意在除夕这天,对房间和驾驶台大扫除一番。“过年的态度还是要有的。”苏显说。这个习惯他从2019年第一次参加南极考察一直坚持到现在,变成了每年春节都要有的仪式感。
6年前,苏显刚大学毕业,对“雪龙”号和南极都充满了好奇和向往。如今,他每年在这艘船上的时间甚至比在家的时间都长,他习惯了“以船为家”。
“雪龙”号上的年味是郑重的仪式感。而远在4000多公里之外的秦岭站,年味是白色冰原上的坚守。
2024年2月7日,农历腊月二十八,秦岭站建成开站,我这次正赶上了它的第一个农历生日。站长王哲超也和94名队员一起在秦岭站过年,也为秦岭站庆生。
王哲超曾经参与过昆仑站、泰山站和秦岭站的建设任务。今年是他在南极过的第五个春节,“我对秦岭站这个地方已经非常熟悉了,站上的每一个区域我都非常有感情。”
那时候,秦岭站刚刚建成开站。此前的两个多月里,他和其他同样承担建站任务的第四十次南极考察队员们一起,日夜奋战,在恩克斯堡岛的大风和暴雪中创造了又一个南极奇迹。王哲超说,这是他度过的最充实也是最有意义的一次春节。
秦岭站目前处于配套设施的建设阶段,任务依然艰巨。临近春节,站上准备了丰富的餐食和娱乐活动,努力让队员在秦岭站过上一个温馨的年。
参加过这么多次的南极考察,王哲超见证了昆仑站、泰山站和秦岭站从无到有,见证了中国极地事业由弱到强。提起新年愿望,他说:“希望我能继续为南极秦岭站建设贡献力量。”
曾读过一句话,说年“是一年一度的生活情感的大爆发。一切生活的理想都在这个时刻焕发出来”。在地球的最南端,我感受到的年味,是冰雪与热情的碰撞,思念与坚守的交融。
《 人民日报 》( 2025年02月16日 08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