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旅·体育

亚冬会 | 闲记:吹尽风雪始见金

新华社记者姚友明
2025年02月13日08:38 | 来源:新华网
小字号

原标题:亚冬会 | 闲记:吹尽风雪始见金

11日晚,哈尔滨亚冬会亚布力赛区雪花飞舞,在雪上跑了四个比赛日的记者,心情却掉到低谷。记者所跟的雪上项目中,中国队选手一金未得,看到亚冬会速滑比赛圆满收官时,一直跟踪报道速滑的同事们在朋友圈里发出“11块金牌”的图案,一句打油诗可以形容记者当时的心情,那就是“柠檬树上柠檬果,柠檬树下只有我”。

8日、9日两天,记者负责本届亚冬会高山滑雪项目的报道。对前两个比赛日不能现场见证中国选手夺金,本人心理早已有所准备。因为正如中国高山滑雪队主教练伊利夫所说,在高山滑雪领域,“中国还是一个年轻的国度”。在日本、韩国,高山滑雪项目有40年左右的发展历史。在亚冬会上,他们处于绝对领先位置。

为减轻编辑部的压力,我索性连中国高山滑雪选手夺金快讯的预制稿都没有做,最终的结果也没有出乎意料:日本选手包揽高山滑雪两枚金牌,一共收获四枚奖牌,韩国选手也带走两枚银牌。中国选手在男子回转项目中虽然创造历史,但也只获得第七名;女子回转比赛中,老将倪悦名仅列第八。

10日,记者转战越野滑雪项目赛场。由于此前该项目中国队已经取得三枚金牌,因此我觉得,应该能现场见证一枚金牌了。谁料天有不测风云,当天进行的越野滑雪男子10公里自由技术比赛中,中国队选手宝林、王强仅分别获得第四和第五名。特别是王强,他后来说自己之前从来没有在国际大赛中参加过该项目的比赛,这让他在后程分配体能时出现了问题。那天连一枚奖牌都没“蹲到”,我悻悻地离开了比赛场地。

有同事说,11日他约了冬奥冠军徐梦桃的专访,考虑到我之前报道过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比赛,干脆让我去采访徐梦桃好了,也算“沾沾”冠军身上的好运。我谢绝了同事的好意,依然决定按照赛前报道团的项目分工进行报道。11日,新华社报道团安排我报道冬季两项的两场单项比赛。在比赛前看到女子7.5公里短距离参赛名单中,并没有出现卫冕冠军、哈萨克斯坦人加林娜·维什涅夫斯卡娅-舍波连科这个名字,我又开始满怀期待,觉得终于要破自己现场报道亚冬会的“金牌荒”了。

结果,比赛中段一直处于领先位置的中国队选手唐佳琳,在最后一枪射击时出现失误,给了韩国选手阿瓦库莫娃逆转比赛的机会。最终,这位北京冬奥会该项目上唐佳琳的“手下败将”,凭借后程出色的滑行能力,站上了最高领奖台。赛后,唐佳琳泪洒混采区,记者“心有戚戚焉”,差点也跟着哭了。

12日上午,中国越野滑雪队出战女子4×5公里接力比赛。赛前同事说,中国队拿到这块金牌的概率应该在九成以上,可是在看到中国队第一棒选手李磊开始稍显落后,我还是充满了担心。

随着李磊反超哈萨克斯坦选手,中国队第二棒、第三棒不断扩大领先优势。最终,中国队顺利夺冠!亚冬会闭幕前两天,我终于有机会在现场见证了一枚属于中国队金牌的诞生过程。

下午,中国男队在男子4×7.5公里接力比赛中逆转击败强敌日本、哈萨克斯坦队,让中国队在本届亚冬会越野滑雪项目中历史性地收获五枚金牌。我见到的是金牌,我见证的是历史!

从事雪上项目报道的同行,其实都殊为不易。在出发前,我们要仔细搜罗参赛选手方方面面的信息,要知道与冰上选手相比,这些信息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无法同日而语,这意味着想要做足雪上选手的赛前“功课”,记者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出发时,报道雪上项目的记者们往往难以通过公共交通直达赛场。这次亚冬会在亚布力赛区,我就看到同事们乘坐雪地摩托、缆车等方式“通勤”,还有一些同事为了更好开展报道而学习滑雪,并取得了国际雪联的上雪道相关资质。

等到了赛场,等待我们的往往是漫天风雪和低温天气。在采访时经常需要脱去手套、打开录音笔。一场较为充分的采访过后,要迅速回到场边的小房子“回温”几分钟,手上才能恢复知觉……

可是想想雪上项目的运动员们,记者所受的这些苦,又算得了什么呢?记者只需在几天的时间里直面风雪,他们却要常年在这样堪称严酷的环境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开展训练。对他们来说,场上一分钟,场下十年功。正因为有了他们的默默付出,中国冰雪事业才能厚积薄发!

走下领奖台,一切从头来。虽然正值元宵佳节,但不少金牌选手无暇庆祝,已经踏上新的征程。风雪散尽始见金,我最向往的始终是下一块金牌,始终是见证中国队从胜利不断走向新的胜利。

(责编:杨虞波罗、陈键)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